只是看客一枚。
六月底的事情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当时的我愤青一般在微博微信看着转着说着,重要的是关注着。如今的我,想起来,却是平静的要死。
无论事态在当时怎样发酵,讨论何等激烈,如今大多偃旗息鼓,唯剩下一l先生禹禹独行,坚持每天在微博向l城发声,评论中也是一律支持,不还不散blabla,而我,却是从一开始的激动愤慨,变成了现在看到长篇发文只报以一声唏嘘,不点不看迅速下滑页面。
这确是实话,我不能体会l先生的深入骨髓的痛楚,不能了解之前诸多事件当事人的感受,不能理解 所谓的 感同身受。
若说是人性冷漠,鲁迅《而已集》的最后一篇《小杂感》中也曾有过对“感同身受”的看法。
原文是这样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前半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看做事客观场景的描述,每个人都沉溺于自己的生活,悲伤喜乐与他人是割裂的;到了后半句“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若说是讽刺人性冷漠,先生便是讽刺了自己在内的人群的冷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先生看到了旁人的悲苦喜乐,并在笔尖流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他又是不冷漠的。
我赞同的,是“我不相信人'天性冷漠',但我相信很多人'无力关怀'。”
人类是不可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除非你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或者是你经历过相似的事情。你或感同身受或不带任何感情的听完他讲完自己的故事,就算这样我们也只能体会到那个人感受到的一小部分而已。
人所能对陌生人的情感付出也是有限的。自古以来便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言论,这个人这件事与我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对我不能产生任何影响的情形之下,我想,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奔波于自己的生活,毕竟生活如此艰难,无力关怀他人,无关人性是否冷漠。
而反过来,对于倾诉者来说。旁人体会这一小部分已经够了。他所需要的只是认同感。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是觉得他们很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