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做到育儿工作两不误的?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学习和育儿的?”对于我来说学习、育儿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你选择了生育,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随即开启了,同时一段新的养育关系也随之形成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育儿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
《双向养育》这本书里说“养育孩子,似乎是在教导孩子,其实孩子交给我们的更多”。我们在育儿的同时,也是在育己,而且育己要大于育儿。
在育儿的过程中,每个父母都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你是木匠还是园丁,木匠式育儿会给孩子一个框架把他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园丁式育儿会给予孩子一个良性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有更多成长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共情陪伴和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认可肯定,帮助建立隐性自尊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认可可以帮助他建立完善的隐性自尊,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孩子稳固的自我,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发展。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次孩子的哭闹,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获得支持与认可,如果你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看到她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让亲子之前的沟通更有效。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
1.先重复孩子的需求,证明我们看见了她的需要
2.发问原因,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呀?
3.给一个可行方案,给孩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
甜心现在5岁半,平时她也会提出一些要求,如果没能满足她,或者没有看到她的情绪她也会用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来抗议。
比如上周她提出来,想要买食用色素,在我看来食用色素这东西没什么用,所以我内心的想法是不给买,但是我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我只是问,宝宝你想买食用色素啊?这一步先去看到她的需要,她猛点头。我接着问,买食用色素干嘛用呢?
她说我看到抖音上用食用色素来做橡皮泥,我也想做。于是我说,那我们买来做橡皮泥之后要把它收拾好,不然她的颜色非常重会染到我们的衣服和墙上,如果买来我们就要好好使用可以吗?他答应了之后我觉得这个要求也不过分,就给他买了,同时当她拿到食用色素做好橡皮泥之后我还会大大的赞赏她,肯定她的作品和好习惯。
在不违背底线和原则的情况下,我会多去给孩子一些赞赏和肯定,这样她就知道妈妈是认可自己的,能够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
同时,我还会帮助孩子收集成长中的成功时刻,积累自主发展的能力。从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孩子同理心,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在孩子思维模式建立的初期,让他形成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视角,可以让他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待这个世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智慧的解决方式。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共情引导,构建平等尊重氛围
想有个听话的好孩子,一定要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操纵带来的代价一定比信任更大,想要孩子不去做什么就先让他去做这件事,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有选择权和支配权。
很多家长都非常喜欢用“不听话”的名义来惩罚孩子,那么她的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其实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不要从小就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双方的平等,他隐性自尊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也会反过来很尊重和欣赏别人,用爱和自由的眼光看世界。这里的尊重并不等于溺爱,尊重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平等看世界的基础视角。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所以,作为家长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游戏化学习,增加生活化体验
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联的,游戏力是激发孩子学习力的基础,不论是陪伴孩子玩还是挑选教育产品都应该以能激发孩子兴趣为主。因为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
比如孩子数数可以边下楼梯边数,学英文可以和情景剧表演联系起来,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无意义的去单独认字和字母效果比放在生活中差很多,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效率低下,而把内容放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孩子接受的会又快又好。
而且,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或许我们每天陪孩子读一两个故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的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他今后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大有裨益。比如,我每天回到家会固定陪娃1小时,读绘本玩游戏,把功夫下在日常,看起来很短的时间,但是长久的积累就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培养兴趣,激发内在驱动力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
所以在学之前先去玩,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这个闯关的过程,在玩的过程中把兴趣建立起来,陪伴他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正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人为的在孩子潜意识里灌输了学习很苦的概念孩子才会觉得这件事太痛苦了,这件事比我想象的难太多了,搞砸了甚至还要接受惩罚,所以他内心一定是存在离学习这件事越远越好的状态。
比如,想让孩子有更多专注的学习时间,首先就不要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一些让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哪怕是发呆放空,有了空间感非但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反而会让他有很多的满足感,觉得玩耍和学习都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都能做的很好。其实,学习的理性是逐渐形成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学习品格的形成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