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学时的小姐妹聊天,聊着聊着谈到了交友的问题,自从工作后,感觉自己身边就少了很多的朋友,甚至以前很要的朋友现在也不常联系了,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我这个月一直在思考,我是不是太宅了,感觉自从来了上海以后自己好像就没有了社交,工作日上班下班,最近加了一项——运动,然后周末就是宅在小小的租房,看剧,点外卖,刷手机,睡觉。想想自己除了上班的同事就不接触任何人了,真的没有了任何的社交,甚至于社交软件聊天都没有,更别说周末一起出去玩或者运动之类。真的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今天聊天的一个小姐妹,简称W小姐吧。她和我们其余的人不同,她每天忙于工作,然后接外包项目,同时去社交,接触各种老板,穿梭于各种会所,她说因为这个现实社会具有阶级性,所以一旦有人肯带你去见识就要把握。对于这个想法,我只赞成一半吧,确实这个社会具有阶级性,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她的做法我并不是很赞同,因为我觉得这样子是不可能真的融入那个阶级,真的想融入一个阶级,是要让自己本身变得优秀,而非靠自己赔笑什么挤进去。自己的硬实力和自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是说这种社交是一种错,这样的社交也并没有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这种社交是有必要的。可是对于刚毕业不到一年的我来说,可能现在这些社交并不是我需要的。
好像有点偏了,我继续说一些我觉得阶级性的表现在哪吧?
例如:一个985,211毕业的硕士,他的择偶的最低标准是:硕士生。这就是一种隐性阶级性的表现。
还有一个月薪过万,并且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的女生要求自己的伴侣同时有房有车,月薪比自己高,有人觉得这样的女生要求高,然而我觉得人家有实力,人家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人家的标准,这种要求是合理的。
在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也可以看到各种为子女相亲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的标准都是明码标注出来的,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所谓的高标准高要求,放在他们自身的条件下就是平等的,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所谓的阶级性很多时候是钱和地位所决定的,自身想要打破这种阶级性,可能就是变得有钱同时丰富自己,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
最近特别喜欢几句话:
- 当初没吃够读书的苦,所以现在要吃生活的苦。
- 时机未到,资格未足,请继续努力。
- 善自嘲而不嘲人,知世故而不世故。
希望自己以后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不争不抢不让,淡泊名利,安然自在,有信仰与希望,每天都是愉快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