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又是一年春——咏桃花古诗词赏析(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桃红又是一年春

——咏桃花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在咏桃花的古诗当中,也有许多是有寄托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很有代表性。诗曰: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经历了十年的贬谪生活,从朗州应召回到长安时作了此诗。诗中描绘了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盛况,并以千树桃花比喻当朝显赫一时的新贵,以看花者比喻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之辈,以千树桃花“尽是刘郎去后栽”比喻满朝新贵尽是诗人被贬后的产物,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权贵的辛辣讽刺。诗人因这首诗得罪了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刺史。

时隔十四年,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并引》。其“引言”详细叙述了此诗的写作背景。诗曰: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有力地鞭挞了新旧权贵,表示了诗人不与权贵妥协的坚强决心。

宋代诗人朱淑真的《窗西桃花盛开》,沿袭刘禹锡游玄都观诗意,而又写得别有一番韵致:

尽是刘郎手自栽,

刘郎去后几番开。

东君有意能相顾,

蛱蝶无情更不来。

诗的前两句,显然是用刘禹锡的诗;后两句,以“东君”与“蛱蝶”并提,以“有意”与“无情”对举,以“能相顾”与“更不来”相比,余味曲回,耐人咀嚼。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名媛诗归》评此诗:“说蛱蝶不顾桃花,正妙在无情。”可谓一语中的。

桃花源,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 ,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如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此诗描绘了春日桃花溪畔,野烟隐约可见,桃花争奇斗艳的自然景象,并借助于“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一问句,将景物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故事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南宋诗人陆游胸怀报国大志,然壮心未酬,两鬓先斑。到了晚年,归隐镜湖,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是向往。“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诗人以镜湖为桃源,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再如《连日至梅仙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

千载桃源信不通,

镜湖西坞擅春风。

舟行十里画屏上,

身在西山红雨中。

俗事挽人常故故,

夕阳归棹莫匆匆。

豪华无复当年乐,

烂醉狂歌亦足雄。

诗的意思是:千百年来桃花源一定与人世隔绝不通,而镜湖西坞春天的桃花却是一绝。舟行十里,宛如画屏之上;身在西山,落花如红雨四坠。凡俗之事依然如故,莫要匆匆举棹回程。当年豪华乐事已成过往,今日烂醉狂歌却也值得称雄。这些都是诗人晚年归隐后生活和心情的生动写照。

再看南宋女词人严蕊的《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 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小令,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 ,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练、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答之答。  “ 曾记 ,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 ,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 ,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尾,馀味颇为深长。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 ,“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 。”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此词显然体现了词人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中写道: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诗人把自己隐居地庆全庵比作桃源,将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像桃花源中人一样不记时日,看到桃花开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诗人看到落英缤纷,花落流水,不希望落花随水流出去,是害怕有“渔郎”循此而发现其隐身之处,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现了诗人隐居避世的坚定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较之张旭的《桃花溪》,此诗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也更为后人所称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3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4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2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0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58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4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31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1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42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