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读书改变命运」,也听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为啥不爱读书的人在总人数中,还是占绝大多数呢?因为读书和改变命运之间,差了很多个中间项,而这些中间项想要起作用,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读书,是以文字形式,通过眼睛看,把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大脑需要把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对自己有用的就会用起来,形成深刻的记忆,没用的就会遗忘。
想要把书上的信息用起来,首先你需要遇到类似的问题,其次你还得结合现状,调动相应的资源,持续不断地行动后,才有可能拿到结果。有了结果,命运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而这个中间等待的时间,通常比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好几年。很多人等不了,就喜欢有即时反馈的强刺激,这是人性所决定的。这种滞后效应加上人性贪婪没得到满足的状态,铸就了绝大多数人的不爱读书。
不爱读书是一回事,但如果把书当成装饰品,则是另一回事。现如今有很多书都是放在家里当装饰品的,来侧面呈现一个人的内在品味。但如果跟这样的人深聊,你就会发现他没有深刻洞察的输出,躯体背后隐藏了一个枯竭干涸的灵魂,显得有些无聊。
当你遇到这样的人,你们坐在一起,通常只能聊一些十分浅层表象的内容,比如:你在哪儿工作?主要干啥的?每月能赚多少钱?结婚了没……
而当你的认知高于他的认知时,你就会通过他的话语、神情,去推测对方的价值观,思考每句话背后的关系指向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动机,这些动机反映出怎样的心理模式,这些心理模式背后是在怎样的关系环境中养成的,结合现状和心理模式去推测这个人可能的未来是怎样的……
当然,这只是心理层面的推测,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公司,你还可以通过商业规律和公司文化的观察,去判断一家公司可能的未来走向……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思考维度?这些思考维度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很多预测会八九不离十?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是书中提供的视角,结合自身长期的实践观察,逐渐积累到身上的经验体感。
当你拥有这些体感而别人没有时,你就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底层规律。而这个底层规律,其实就是「道」。虽然这个世界是多变的,但「道」是不变的,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你都掌握了,就能用尽可能少的代价,一条命通关,拿到结果,提高把一件事做成的概率。
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就离不开「长时间的读书与动手实践」。逆着人性做积累,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