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有框架思维,任何东西都有框架的,也就是一个主题。就像咱们盖房子,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再添砖加瓦,这样一个房子才会稳固。
掌握一些框架思维,一些规律,把素材往里面填充,这样就不会担心没有东西可写。作为新人写文章都是在混沌中摸索,找感觉,找秩序,随着逐渐日更,逐渐能够搭建写作框架。
写作框架要能够确定写作主题,根据主题列出提纲,不断搜索素材,完善提纲。激发客户的好奇心,文章能够展示如何价值?文章制造共鸣,发掘亮点等。
我们的框架就是要理解读者的痛点、需求、想法。我们的文章能够给他人带来价值,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我们的文字也就是一个产品精神产品,那么我们要有一个产品人的思维。既然选择自媒体,就要有“网感”。
要多看同类型的文章,从别人的文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相关的立意主题。要多看他人优秀的文章,找到内心的共鸣,构建一篇文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小桔灯》,都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给人以深刻内涵,能够留下不灭的印象。这些经典的文字我们可以多看看,反复的揣摩。
只要有心,整个互联网都是我们的素材库。可是素材是凌乱的,是要靠杂七杂八收集在一起,通过自我整理,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我们在网上收集的素材如同去菜市场上买菜一般,什么菜都有,土豆呀,黄瓜呀,丝瓜呀等等。
我们如何把这个素材加工成一篇文章,就如同厨师,厨师炒菜做菜一样的烹饪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一盘菜,就是需要加工的。
将素材进行分类,整理。组合加上自己的思考延伸展开就成为一篇生动有趣有深度的文章。有的人写的文章如同小学生作文,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主题没有升华,将所有的素材都融到一块儿了,变成了大杂烩。
文章变成了流水帐,这样的文章没有人会感兴趣。一篇文章最好写一个主题,哪怕是另外一个分支延伸,也要围绕主题开展,这样看起来才文章才有层次一点,不会太离题。
如果一篇文章又想表达,这又想表达,那太乱了,主题太多就会觉得让人家看到很凌乱。如果不知道怎么主题,怎么升华,你就按照总分总的一个格式。
开头讲什么事,中间用什么事进行展开,案例展开再进行结尾,最后进行一个主题的思想总结,总分总这个结构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好写的。
有一句话讲,只要用心的话,随时随地都是素材,都有东西去写,但你写的多了,看得多了,写作水平就会逐渐得到一些提高。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成为作家要积累生活,拥抱生活,投身于生活,切实感受生活。 要做成窗户看出去向外看,获取生活的素材,观察他人的一些细节,要不比他人更有一颗敏感的心,感受他人感受不到的事情。
可以从五感入手,视听触触觉,在写的过程当中,为这段话贴上标签,是心理描写,还是表现主题……
文章选题四大要素:有常规的选题包括(婚姻、亲子、育儿等)。用户痛点(借助豆瓣知乎搜索关键词)。时下热点(热点代表流量)。分享干货知识(书单、成长、专业类干货等等)。
如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文章一般就来自上述几大选题,将分散的所有的点,我们都可以用这个点连成线,串成一颗长线,成为一篇文章。
如果是新人阶段,没必要纠结于某个领域。如果没到那一步,就不要太纠结了,反正就是先写。等你写了100万字的时候,写作语感什么都明白了。
其实写作,最重要的是写。网络上关于写作有很多的书籍、课程。就算看100本还是看1万本写作书籍,你不写还是没用的。
参加写作营听写作课也是一样的,你就是听一二节课,如果你不写,或者你写一篇就停了,总是在想,总是在思考,总是在矛盾,总是在观望是没什么用的,行动是最为关键。
如果能力有限,开始挑战每天500字再到800字,1000字啊,也可以挑战一些2000字3000字的这样的。就是慢慢的越写越长,随着不断的写,写作速度也会提高。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一千五的话,写作后期就会害怕写长文,要不断给自己拔高,而不是在一个安逸舒适的圈子里止步不前,在自我能力很自在,如果要突破自己难免会痛苦,当迈过去就是一番天地。
感觉写作就如同打游闯关一般,由易到难,关要一关一关的闯,只有闯过一关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场景,会有新的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今这个时代,有一部手机、一根网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好多资料和素材。平台有很多百度、知乎、豆瓣等等。是不存在没有话题可写,更不用说像过去找资料那么麻烦。不懂得利用网络渠道去查找搜索的叫文盲。
行动力是主要问题,其次就是能持续写下去的一个问题。文字是一切艺术的母体,无论是做视频也好,拍电影、电视剧也好,底层逻辑都是离不开文字的,所以文字在任何年代他是不会淘汰的。
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是写作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动笔写那么学再多的理论也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