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的某个晚上,刚洗完澡,爬上了床,在和A舍友聊天时,也不知怎么就谈起“教育”这个话题的。
A舍友在整理着被子,神情中愤愤不满而又无奈,用同情的口语说:“你知道吗?在南京,一个小学生为了上南京第一好的中学,每天熬夜到很晚。她父母每每说到自己家孩子时,总是觉得心疼。你看看,这中国式教育根本就是一个坑人的,让孩子都不能好好休息……”
我静静的听着,也边思考着,关于中国式教育,我是过来人。对于中国式的教育言论,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这个话题,在大学之前我会偶尔的抱怨,现在则更多的是一边观看或者想想问题出在了哪里?
南京第一好的中学!毫无疑问,如果想要进入这个有着好的教师和学习资源的中学,那么学生面对的压力就会很大。没有够格的实力,连路可能都没有!
没人逼着你孩子去进入那个中学,那么多中学我相信孩子总有一个可以进入。可如果你想要让孩子上更好的,那么你和孩子就要做好付出的代价。
你大可靠关系进去。前提是你有关系可靠!
没有关系可靠,你孩子就得安安分分的提升自己的实力,付出比别人多的代价。这无关体制,就是一种生存法则。
在这个世间里,更多的还是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不用期期艾艾的去抱怨,这样除了让自己更加的不想去适应以后,还是适应不了。
很多东西,在自己的付出下总是会有回报的。不去付出,那永远只能观看,而不能去拥有。
你可以放弃进入这个“第一中学”,那么你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选一个自己踮起脚就能够到的岂不妙哉?
所以仔细想想,到底是谁逼着自己的孩子在中国式教育里“受苦受难”?自己?老师?还是学校?我相信最能逼迫孩子的恐怕就是家长自己。
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努力对得起我吗?”让孩子失去很多该有的快乐!
不想让你失望,所以孩子去努力。受你影响,所以孩子脑子里都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受苦的想法。
最终,谢天谢地,孩子考进你所期望的学校了。然后再接着入你一手布置好的一个个期望,这你不觉得孩子就像是你的一个附属品么?或许将来还是另一个你自己。
所以,你教孩子知道的应该是:“这个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付出更多的就会被淘汰。”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去埋怨这种体制让人喘不过气,让孩子以为都是这种体制让自己不快乐。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我相信即使你不逼迫孩子去做很多事,孩子也总会时时刻刻有着一种想要生存的更好的观念!那你孩子的将来会过得很差吗?
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父亲对孩子说的:“你要尽全力保护你的梦想,那些嘲笑你梦想的人,因为他们注定会失败。我相信,只要有梦想,我就会变得与众不同,你也是。”一样用思想观念去教育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去做你所想要的他的将来。
这样你教会孩子的就不是一次次的逼迫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了。
不仅这样教育孩子面对现实,也可以让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去面对这个看似繁华却又残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