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慧兮,慧平
总结:慧枚
此经,讲舍利弗来到摩诃拘絺罗处,问起老死,乃至识为自作他作等。回答为名色乃至老死苦等有如三支芦的相依而立等事。最后,他们互相赞叹对方的智慧过人。
253经讲到外道认为苦乐产生的四种原因:自作,他作,自他共作,非自非他无因作。优陀夷依佛陀说,因缘生苦乐,有因有缘。眼根触色尘产生眼受,眼思,在触的当下,把内在的执取染爱给灭了,染爱一灭,无明即破,生死即了。
253经是问在现象层面上,288经两位尊者的问题,直接问在缘起上。老死自作,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通过毗纽迦旃延式婆罗门尼与舍利弗尊者的提问,可以看到,越是见法解脱的人,越每时每刻都在法上,身形展现是自然而然的法随法行。
人性的特点,一直在断见与常见中。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常见。断见认为人死了就不存在了,注重物质层面。常见认为人死了灵魂永存,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不管是断见,还是常见,都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而正见则告诉我们无常无我。说苦乐,说老死自作,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无不是在断见与常见中。
舍利弗尊者问老死的原因的时候,摩诃拘絺罗尊者回答,彼缘生故有老死,彼名色缘识生,彼识缘名色生。随后舍利弗尊者从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认为两者有矛盾,继续问摩诃拘絺罗尊者。尊者说了一个比喻,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十二缘起中,每一支都有十二缘起,缘起法本生也是缘起。
因+缘=果,如果这三支,哪一支断了,其余两支都不能竖立。名色因遇到名色缘,产生识果。产生的识果变成新的因,反过来能促进名色的生住。名色缘识,是缘生法,缘已生。识缘名色,是缘起法。所以对十二因缘,要顺逆观察。舍利弗为什么只问到识呢?这跟是法住法位中285-287经中,是相互联系的。世尊逆推,从果推因的时候,推到识,齐识而还。
佛法基础导读中说到,于色,受,想,行,识说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师。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跟你说佛陀的法,说跟你的贪嗔痴,烦恼苦迫相关的,说跟你身心切实相关的,这样的法师才是真正的法师。这样的法师能说世尊的法,能开演世尊的法,能契入世尊的本怀而阐发世尊的法。
说五蕴,六处,十二缘起要生厌,离欲,灭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世间的真理。苦由五蕴六处展现,可以通过五蕴六处认识苦,从五蕴六处落手,身心体证苦。十二缘起则是集,从其因缘,生起苦乐,说的是苦生起的原因。道是八正道,是灭苦的方法,正见为八正道之首,亲近善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树立正见。
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修习正见要三依一向,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舍得是什么,是贪嗔痴。
法师有三个层次,说法师,向法师,证法师。这三个层次也是自然而然的,经常讲解,演说,对欲要离,对老病死要厌,要把它灭尽的法师,说多了自然而然会结合生活去实践,走在向法师的路上。所以,问问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对只有嘴上功夫的人起慢心。这种人,遇到合适的条件,能快速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通过两位尊者的问答,也可以看到。舍利弗尊者能问出来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懂的,如果什么都不懂,是问不出来问题的。外道提问的问题有:为什么要断苦?苦有什么过患?断苦有什么利益?然后再问,断苦的方法有没有?能问出来这样问题的人,说明很有理性,很有智慧。
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想清楚提问者的思维。是不懂,是心中已有答案,还是说放下知见真心问法。
以上是学习288经所收获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也讲了一个比喻。人生活在一个牢笼里,五盖十结把人牢牢困住,正见就是佛陀告诉世人的一扇门。如果想逃出牢笼,必须自己体证,只有自己体证,才能出来,其他人是打不开那扇门的。想要获得正见,又回到亲近善知识的问题上。只有亲近善知识,才有打开那扇门的机会。佛陀涅槃后,留下来的法是善知识,说佛陀的法的人一样是善知识。通过善知识的力量,去树立正见。
五盖:贪,嗔,掉悔,昏眠,疑;五下分结:贪,嗔,身见,戒禁取,疑;五上分结:无明,慢,色爱,无色爱,掉举。
感恩各位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