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阳光小楼
来北京之前,觉得住在后海体验老北京的胡同味儿,是件挺浪漫的事,以致迫不及待当晚就想着骑个自行车穿胡同玩儿,结果是见不着路灯在幽幽黑暗中根本不敢靠近。
第二天见到这特有的浅灰色灰砖灰瓦呈现的色彩,才恍然大悟,这冷色调,不免让心情也低落起来,陈旧的建筑,凌乱的电线杆,低矮的门户,剥落的砖体,狭长的小道,散乱的自行车,庞大的汽车,与想象中的老胡同京味儿,差距甚远,好几处我越觉得有胡同味儿的地,往往是公共厕所。
百度一下,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距今七八百多年,六千条大小胡同串起北京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再然后,我就带着这年代感进入胡同,我的心也慢慢暖和起来。
嫌巷子窄,那会儿能想像现在汽车代步地铁穿城电动车自行车随便走的世界吗?那会儿除了带双脚的人,最多留几个主干道能加几匹马,多几人抬轿即行。
嫌院子深,庭院深深的各种人际关系就是复杂的,尤其是大户人家,电视剧不都是这样的剧情吗?
嫌房子旧,八百年前的工匠纯手工制作,相比高科技的豆腐渣工程,倒是更有安全感,能保留使用功能,实属难得。
古代与现代,原始与科技,静态与动态,如今的胡同生活,只是尽可能去保持一种平衡,也是自古到今平民百姓的一部生活曲。
第三天我是专门骑自行车乱穿胡同的,有些胡同只够一人骑,我骑在其中,对面有人进来立马又退出,因为只能过一人。
胡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路路通,你以为前方无路,可到尽头,一个拐弯等着你,路又可以延伸,不怕没路可走,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种舒畅感。
胡同给我最大的感动是,观感上的冷色调以及杂乱无序,往往被枝叶茂盛的百年老树所化解,阳光透过树叶,留下斑驳的光影,见证着人类历史。
这就是三天北京的胡同生活带给我的,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生生息息,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也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
附图:朝阳下的北京胡同,枝叶繁茂的老树,见证着那些逝去时光中的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