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王兴
有一个朋友,知道我是做运营的,经常发一些运营的干货或者运营行业非常的牛人分享会给我,他的朋友圈里里面也都是一些高品质的文章。说起个人成长,学习方法论,好的学习资源如数家珍;说起TED也是滔滔不绝;一会儿他在用番茄时钟,一会儿又在学习个人演讲,时不时分享微信阅读的评论分享截图,或者跑步截图...
又一次聊天的时候,他给我推荐文章,说他刚看完,收获很多。我反问他,既然你刚看完,给我说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他一下子怔住了,他一点也说不出来。甚至作者的观点都很模糊,他只剩下一个看完觉得作者挺好的感觉而已。
其实微信公众号和知乎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你在看的时候,会觉得,哇,又看了一篇优质的文章,又学会了一个优质的观点,又见识到了之前没有见识过的一个思考...然后你会沉迷于这种不断收获的新奇感,你不知道的是,你其实一无所获。
我曾经也是一样的,沉迷各种方法论。
- 工作没效率?番茄时钟,列清单,目标分解法,每天完成3件重要的事情...
- 个人成长?每天写日记,每天冥想,一周3次跑步,每天写千字文,每天1小时阅读...
后来我发现,学习这些方法论的过程是很开心的,觉得自己又学习了一个新的东西,又成长了一次。但是坚持的过程是痛苦的,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们就在不停的寻找新的方法论或者所谓的学习。
我们很多人只是在保持「勤奋的姿势」而已。
人生的差距主要来自心智模式
最近一直在弄清楚几个概念:心智,思维方式,认知,自我意识。
虽然还没有彻底理解这些概念,还需要系统的学习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才行。但是大概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都和「正确思考效率」有关。正是这些东西,组成了心智模式,我暂且把它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心智模式主导了我们所有的选择,决策,判断,也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差距。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是绝对公平的,但是在现实生活汇总我们处处看到的是,时间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人花费时间得到的产出差距确是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差距带来的,这种差距在每分每秒都会起作用。最简单的例子,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那就是:把时间花费在哪里?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把注意力花在哪里。
同样1个小时的时间,有些人会选择刷朋友圈和淘宝度过,有些人会用来专注的看一本书。不要以为都是意志力的问题,其实根本上说还是心智的问题。心智打开的人会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个小时选择看书是很正确的选择,而心智未开的人,只不过是习惯性的听从本能享受轻松去了。
虽然刷朋友圈的人也知道读书更重要,但是他们的心智并没有认知到这一点。他们会很疑惑,哪些能够随时随地拿出书来专注看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在他们的心智中完全无法理解这一点。
(P.S. 这一段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我也是刚开始学,很多理解和用词可能不对,大家参考着看)
自我意识是一个成熟的理性人所拥有的最明显和本质的标志。而成长,必然是一个充满顿悟、反惯性、痛苦、枯燥但不乏趣味的自我意识过程。
更多的时候,你并没有把这个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去解决。因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惯性进行的(这帮助我们快速决策),可是一个只按照惯性行事的人,是没有学习的(学习的真正定义是改变,“改变”发生了学习就在进行之中了)。@徐佳鑫
深度思考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低品质的勤奋的根本问题是:浅度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度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打开心智模式,获得正确的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这是一个充满顿悟、反惯性、痛苦、枯燥但不乏趣味的过程。
我目前在使用的一些深度思考的小技巧:
1.每次阅读或者学习都用这3个问题反问自己
- 我没有真正清晰明确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 我对这些观点或者结论的思考和理解是什么?
- 弄清楚了这些结论或者观点,我该如何改变或者践行?
2.通过每天写文输出的方式倒逼自己深度思考
很多时候,我以为我看懂了,但是要写出来或者告诉别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弄明白,或者理解的不够清楚。
一开始写文章需要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因为需要花大量的思考和查资料的时间。但是慢慢的自己写文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方面是自己把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想的非常透彻了,而且在日常的阅读中的理解能力上升,看待问题的深度很自然的就要深度很多。
尾巴
建立这样一个习惯:
阅读,学习,对话结束后,都花一点点时间回顾一下刚才的收获。如果可以,用云笔记记录下来,阅读也做一个读书笔记。有一些观点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尝试些一篇文章表达出来,发布到简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