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双十一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实惠,但这种实惠往往也是有限制的,手慢无,给你一种紧迫感,让你快速下单。
记得双十一那天,刚好是周末。双十一前的那个晚上大家在守候零点的到来,零点以后大家纷纷开始抢货,自己也在网上买了几本书,发现有些热门的书,动手慢了过不了多久就缺货了,看到心仪的东西需要快速下单,看着这么多是打折的商品,这也想买哪也想买,不买或者说买少了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亏了。
其实你的购买的行为和动机,早就被商家给研究透了。所谓的双十一的购物狂欢,是有商家“有意设计”的一次促销活动,他们花的心思一点都也不少。在有些购物网站上你买了一个商品,可以加一点便宜的价格买到一些东西,点击去看了一下,哦,这个东西又不贵,就花这么一点钱,先买了再说,这样不知不觉的就多花了很多钱;另外就是到了多少数额,就能享受减多少送多少的优惠,这时你会发现,自己还差几十或一百,这能得到这个实惠,添点钱凑个整,就有优惠了。
到双十一那天的早上,大家在微信群里问:你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大家都在群里面,晒与购物相关的截图,花费少则上百,多则上万,纷纷把自己购物的成绩单亮了出来。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如果你不去买点什么东西,你都不好意思在群里亮相,心里面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亏了。实际上大家都有一种图实惠的心态,后来自己想了一下,本质上商家就是以打折或者说发送优惠券的方式来吸引你去购买,我们的心理是:如果打折不去买,优惠券不去用,就觉得自己亏了。
就像刘润在其专栏里提到的:1.人们交易时,不仅要买商品,也要买“占到便宜”的感觉,这是一切商业套路追求的效果。便宜很重要;让你觉得占到便宜,更重要;让你觉得,是你自己最终战胜了卖家从而占到便宜,最重要(比如说花了多少钱包邮哟!)2.双十一,其实是用造节的方式在刺激流量,是商家给用户占便宜找到的一个合理出口。把日常价格作为参照物,通过“今天特价”、“只此一天”这些方式,让你觉得买到就是占便宜,毫不犹豫地下单。3.推出“满199减50”、“满299元减100”的返券活动,促使你凑单,又通过专门准备的“凑单专场”,进一步降低你凑单的门槛,从而提高了每个人的客单价。
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你暗自得意占到的“小便宜”,都是卖家毫无痕迹的“精心设计”。
哪我们如何避免在商家限时抢购和各种折扣面前,能理性消费呢?
我们需要事前列购物清单
比如说你需要买书,首先要明确你买书的目的;其次你是希望能买到好书(好的版本),这时你需要到其他的相关网站上(比如豆瓣),去看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评分,外文书籍需要注意出版社和看译者,然后把自己所要的书列一份清单,这是需要提前做的功课。
其次根据自己所列清单上的书,进行购买。注意你是买对的,对你真正有用的书,而不是抱着占便宜的心态,买了一大堆的书回来,后来才觉得有些书是不该买,还占地方,我怎么买了这么多多余的书,然后又开始后悔,如果把这些钱花在其他更有价值的地方,岂不更好吗?
然后在买书的时候需要注意:该商品的销量、评论数(好评率)、商家、价格。
注意不一定是要买最便宜的,顺序是价格、商家、销量、评论数(好评率)。这几个要素需要综合考虑,首先是价格,价格是第一个考虑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我就只卖便宜的,要知道一份价钱一份货;其次是商家,尽量买一些知名商家销售的书,这样质量和售后更有保障;销量和评论数,在买物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下商品的评论,特别是要注意一下差评和晒图这俩两项,也许在你头脑发热有冲动消费时,能让你能冷静一下。
我们是从商家那里去买东西,我们是想买到对的东西,商家是想赚到更多的钱,我们和商家实际上是一种博弈的关系。消费者想花最少钱买最好的东西,商家想让消费者买更多的东西赚更多的钱,折扣优惠券只不过是商家吸引你来消费的一种手段,而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不要被商家所谓的折扣优惠所牵着鼻子走,我们只买对的,当然有折扣优惠更好,没有也无所谓。你会发现消费主义的狂欢解不了心里的渴,却成全了少数人手中的高脚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