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
“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
“水是个什么玩意?”
初次看到这则小故事,我觉得挺有趣,再看一次,觉得颇有深意,第三次看,觉得有些许凉意,因为你怎么知道,有时候你不是那条身在水中却不知水为何物的小鱼呢?
这则故事摘自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严格来说,源自他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其实这个故事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谈论的,然后华莱士引出了观点——在大学里应当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
●别把“选择题”做成了“判断题”
有的人听闻华莱士说的那句话后嗤之以鼻,难道我愿意思考什么不是我自己选择的吗?先别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再说。
在阿拉斯加一个酒吧里,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信徒,另一个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说,我不信上帝,并非全无道理。我曾被暴风雪困住了,于是我向上帝祈祷,让他救救我。
信徒一脸困惑,“那么,你现在肯定相信了吧,毕竟你坐在这儿,活得好好的。”无神论者说,“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两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引导我走回了营地。”
你瞧,这两人拥有不同的信仰模式,于是会用各自的信仰模式来解释同一现象。我们也是如此,在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用习惯的模式,即大脑的默认设置来思考。
这会造成一个很棘手的现象——过分绝对化。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上,倘若出现骂战,往往是他人把一个现象或事件进行了绝对化的诠释,于是两个站相反观点的人就坚持地各执己见、水火不容。
●选择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华莱士认为,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日复一日”,其中一部分还是厌烦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嗯,这听起来很丧,但它就是赤裸裸的真相。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像这样细微琐碎、令人厌烦的无聊破事,正是你做出选择的时机。
如果你一直使用默认设置来思考,你就会觉得好像全天下的人都要跟你过不去。例如有人加塞、超市收银员动作太慢、被迫接下不想做的工作……越这么想,你越会觉得生活变得枯燥无趣、灰心丧气、繁忙劳碌。
其实,你完全可以决定自己以何种视角去看待事物。如果你真正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关注,那么你就会明白,你还有其它的选择。
二战时,在纳粹集中营中关着很多犹太人,每天都有很多犹太人被拉出去行刑,其中有一些人在行刑前,会转过身来,对着要行刑的纳粹士兵说:“孩子,我选择原谅你,因为你并不清楚你在做什么。”然后慷慨就义。
有些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区别,还不是一样要死。这是有差别的,这些人主动选择不带着仇恨去死,他们选择了宽恕。
因为写作的关系,有时会收到一些读者的私信。很多人问我,我现在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我现在要不要跳槽?我是不是要考虑转行……我发现大家在问我的时候,要不就是说得很笼统,要不就是说得很具体,给我两个选项,让我“帮”他们选一个。
可是,不管事情看上去多么简单,你都不可能只有两个选择。我只能待在XX公司,因为我没能力去更好的公司拿更好的薪水;我只能买些地摊货,因为我很穷。一旦把选择狭隘化,我们的生活就容易过得戾气,你会觉得“为什么全世界都跟我过不去!在我人生里放下障碍物的人究竟是谁啊!”
当然,这不怪你,当我们过度关注一个问题时,视野就会受限制,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你的世界,是你选择的
有个问题很有趣——被狗咬了,你会怎么办?能怎么办呢?无外乎看看自己伤口如何或是去看医生,不大可能有人为了报复去咬狗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选择要“咬”回那只“狗”。有人加塞,你破口大骂;工资不高,就把气撒在公司身上,能不做事就不做……
其实你是可以选择的,连在纳税集中营里的人都能选择,何况是你。如果你选择让自己的默认设置自动为你选择思考的内容,那么你恰恰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对方、交给了环境,虽然你身体是自由的,但是在思想上你却成为了“囚犯”。
正如华莱士的演讲里提到的:思维是优秀的仆人,可怕的主人。“教我们如何思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掌握多少有利思考的“术”,而是要少些自答,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确信之事的“批判意识”。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
你的世界,是你选择的,严格来说,是你选择的思考内容而呈现的。这不是鸡汤。如果你觉得是鸡汤,那就暂且喝下吧。
—END—
相关内容分享: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发送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South_Lin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正过着白天写公文、晚上写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