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很少谈及和婆婆的关系,因为这是我不太自信的一部分。虽然和婆婆的关系算不上差,但总觉得有些别扭,比如单独相处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局促,不知道说什么,就算说了什么也是种尬聊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和婆婆之间,好像永远隔着一个孩子的距离,要么闭口不谈要么不吐不快。
记得在若谷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婆婆因为孩子一哭就抱着哄的问题,有点生闷气。心里不太好受,我就问先生:“妈怎么这样,跟她说过很多次,不要一哭就冲进房间把孩子抱起来。”先生笑着说了句:“其实你只是自己看不到自己而已,你和我妈一样,我妈是立即就抱,你是克制自己一分钟以后再抱,但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从老公眼里看到我和婆婆的关系:其实我们没有本质区别。这让我想起我非常喜爱的一本心灵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那句经典:“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别人身上的一切好的、坏的,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射。别人就像你的一面镜子,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如此。
今天重新审视自己和婆婆的关系,是因为羽毛妈妈分享中的一句话:“在我们坚持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也要顾及公公婆婆的感受,并且事后一定要及时梳理他们的情绪。”作为妈妈,我们倍加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无尽的呵护与爱。但是作为儿媳,我们真的有设身处地地想过公婆需要的是什么吗?面对他们一天天的老去和性格的顽固,我们却渐渐失去了耐心。
跟做妈妈一样,我们也是第一次做人家的儿媳。但不一样的是,只要你想学习就会有有很多育儿书籍、教育流派帮助你成为更好的妈妈,却很少有人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儿媳。在中国“婆媳问题”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导通常都来自于自己的妈妈,妈妈会在你出嫁前灌输她半辈子“媳妇熬成婆”的经验。
现在的我渐渐看开了,和婆婆的关系应该说已经不会再有口角上的矛盾了。在照顾孩子的问题上,我已经放弃原来想改变婆婆的想法,开始理解她的出发点。这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真的特别简单:只有对孩子的爱,没有过多的希望更不求回报。
有时候阅读让我充满喜悦,有时候阅读让我潸然落泪,《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这本书就属于后者。在老人的心里,也住着一个倔强的小孩。这个小孩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老去,没有勇气面对孩子的渐行渐远。所以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时候为了吸引子女的关注,做了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而他们只是想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很多公婆往往都会“溺爱”孙子孙女,如果从心理的另外一个层面分析,因为他们的付出的爱哪怕是溺爱,会得到孩子的笑脸和依赖,而这正是他们确认自己价值的体现。所以,与其纠正他们教养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如多点关心,多跟父母说“谢谢”、“今天的饭菜很好吃”、“这身衣服穿上很显年轻”,让他们在生活的细节中,确信自己对家人还是有贡献的。
一家人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才能给孩子更加完整的爱。所以,无论如何,鼓足勇气接受:这就是我公公婆婆本来的样子,用认真的态度而不是沉重的心情面对和他们的相处。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试图妄想改变任何人,你能做到的就是: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