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幸参加了招商局主办的创业者论坛,这次请到的分享嘉宾是峰瑞资本创始人、前IDG合伙人李丰。作为又一位新东方荣誉出品的优秀讲师,整个分享会轻快有趣,又不乏干货满满。
这期的主题是《消费升级的那些事》,不同于传统套路,李丰在下定义、讲概念之前,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茅台股价还会再涨吗?”
从04年开始,13年间贵州茅台一路高歌猛进,疯涨107倍,着实让人惊叹。不过,已经疯狂成这样的股票还能再涨吗?
李丰给的答案是:
茅台还涨不涨我不知道,但20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些大到无法想象的全球化品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呢,其实我们从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一战前的整个19世纪,被称作“不列颠治世”,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大国,煤产量与钢产量比其他国家总和还要多,是当时的“世界工厂”。而我们家喻户晓的立顿红茶、威士忌也正是那个时期出现的品牌。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生产力的水平飞速上涨,GDP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同时期的涌现出了一大堆至今耳熟能详的品牌,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星巴克、沃尔玛
20世纪末,日本异军突起,凭借着新一轮技术浪潮,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期涌现了一批国际化品牌,无印良品、松下、索尼、佳能等等。
紧接着,我们进入了21世纪,世界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在21世纪初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经济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并且已经三次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很快会诞生大到无法想象的全球化的品牌!
既然中国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那什么样的品牌会成为超级大品牌呢。从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这些品牌会出现在两个范围的交集中:
擅长造什么。这个时期下,这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水平集中在哪个行业。
希望买什么。这个时期下,这个国家的人们渴望消费什么产品或服务。
美国的快消品牌、日本的电子品牌无不例外的在这个交集之中。而互联网科技行业,无疑是历史赋予中国的机会与使命。
在这个宏观背景下,我们再看今天的命题,“消费升级的那些事”,不难让我们感觉到历史的必然性,及商业的巨大潜力。
随着中国进入这样的一个消费升级的历史周期,一大片新名词涌现,包括马云的“新零售”、O2O等等,这些概念描述的都是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戏称为
卖什么的不像卖什么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看到无印良品现在开起了餐厅和酒店,星巴克除了卖咖啡还在卖杯子,现在很多品牌好像和品类之间已经没有了一一对应的固定关联,你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卖什么的,但是你对这个品牌却有一种信赖的情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零售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
内容、产品、渠道融合成了一件事情
品牌认知从物理诉求转变成了情感诉求
一、产品内容渠道的融合
因为信息效率的极大提升,现在的品牌已经逐渐的将内容、产品、渠道融合为一体。传统零售的玩法是,产品的研发、营销的内容和渠道的铺设是分立的三件事情。你会先精雕细琢你的产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拿出一个能卖的东西。然后通过中央媒体了强势发布内容,暴力的在用户头脑中建立品牌认知。最后把渠道铺设在大街小巷,让消费者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得,当品牌认知和可见的产品发生碰撞后,产生交易行为。
这套玩法最成功的莫过于OPPO和vivo,这对步步高双兄弟可谓将传统零售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在各大综艺节目中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几乎所有一线明星全部签约下来,甚至新品发布会办成了一场演唱会。同时,街头巷尾全是OPPO和vivo的数码店,只要出门逛街,一定会看到他们的店面。
然而小米和他们的玩法却颇有不同,在品牌初期,你几乎看不到小米的线下零售店,同时也看不到小米在中央媒体上一掷千金的投放广告。但小米的官方网站日浏览量却高达2.8亿,全球排名251,OPPO只有7千万的浏览量。官网不仅能够看到营销的内容,同时可以完成售卖的渠道功能。小米通过一个官网,将原本分立的内容和渠道打包在了一起。
同时,小米的手机系统MIUI的论坛浏览量高达8亿,全球排名97,一个手机系统的版本,不是一个研发团队围在一个会议室里封闭开发的结果,而是通过8亿用户的参与,共同打造的产物。这些用户既是软件产品的参与者,又是手机的消费者。小米通过一个论坛,又将产品和营销打包在了一起。
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变革下,原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传统零售三步曲,现在一步就可以完成,产品本身就是营销的内容,同时成为了销售的渠道;而渠道不仅可以发布内容,同时可以销售产品。产品、内容、渠道不再孤立,而是紧密融合。
二、品牌认知从物理诉求变为情感诉求
从传统消费品的定位理论来看,品牌即品类,品类对应品牌。消费者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一般一个品类只能基础两三个品牌,这两三个品牌就代表着消费者心里的整个品类。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流转量徒增,导致消费者很难再用理性的方式将品牌和品类一一对应起来,而是转向用感性的方式更为直觉化的去记忆品牌。用感性记忆品牌,代表着某一品牌对消费者不再是单一的品牌,而是一种情感的记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无印良品开起了酒店,星巴克卖起了杯子。
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后街小餐馆琳琅满目,但常去的就那么两三家,其中有一家就是因为它是我宿舍楼下的同学父母开的。虽然没有折扣,可我们还是会经常去光顾。
估计你也会有类似的经历:
因为一次菜品慢而打折的经历,你更喜欢去吃海底捞了
因为罗永浩,你买了锤子手机
因为一句“氧气美女”,你选择了可口可乐,而放弃了百事
而互联网的信息分发机制,从单向变为双向。从中央媒体的强势发布到新媒体的互动点评,这种信息双向机制的出现,让每个品牌可以打造一个完整、有效、闭环的用户反馈体系,使品牌情感成为一种可能,并能够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正是因为产品内容渠道的融合,以及反馈机制带来的情感关联,使我们周边的消费品牌越来越变得“卖什么的不像卖什么的”。然而仔细思考过,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卖的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那就是用户的需求。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经进入到消费升级周期的宏观背景下,品牌与互联网结合产生了新的机遇,你是否准备好,投身其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