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幸运,而这个暑假,我的幸运是“互加计划”。自从接触到“互加计划”,我深深的感受到资源共享带给我们教师的便利,让我感触良多,说实话,这个荣耀时刻,属于每一位积极参与、勇于改变的学校,我要感谢每一位在课程背后默默付出,为每一节课打磨许久的讲师及助教老师,是你们协助互加计划的工作人员撑起了这个让全国资源实时共享的伟大梦想。回味即将满一个多月的的学习历程,通过聆听时老师的三节课,收获满满。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第一讲“关于童书阅读哪些事”,让我知道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吻醒。唤醒的方式很简单,不需要有太多的技巧。只要老师每天大声地给孩子读15分钟经典的童书童诗,就已经很有能量了;第二阶段是编织。那怎么编织呢?书仍然是书,但是要有意的去搜索它背后的知识。这就需要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蕴含哲理,把这本书和生活进行编织;第三个阶段是穿越。当再次面对这个故事、这本书、这首诗时,我们会有情感在里边,有经历在里边,有故事在里边,它就有了别样的意义。老师借助绘本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不断拓展思维,不断探索儿童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让儿童学会思考,靠近哲学,增长智慧。这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接近真理,然后完善想法,丰富心灵,更好地让自己和世界和谐共存。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深知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听了时老师的课后,也不免觉得惭愧,时老师说:“阅读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策略与方法,只需要大声的朗读,每天陪孩子15分钟就足够了”。这句话带给我的触动很大,我虽然鼓励我的孩子们去读书,但却没有教会他们该如何去读书,更没有做到天天陪伴孩子们读书,去领会,这正是我需要改变的地方。我将好好的利用这每天的15分钟,相信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其次,第二讲“不同年龄阶段开展阅读的策略”,让我明确了今后如何开展阅读,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首先走进文本,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从中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生活,发展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缺乏思想、个性的阅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语文学养的提高。可见语文教师走进文本,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和条件。钱梦龙先生曾说过:一篇文章自己要认真、多次阅读,有的甚至要看几十遍才能获得一种感觉,知道这篇文章的精彩就在这里,然后才把它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处理、教学设计。”由此可见,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教师上好阅读课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学生的读书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何其关键。
最后,第三讲“如何开好一节班级读书课”,让我明确如何开展好读书课,第一,活动安排班级读书会不易太频繁,一学期可进行两三次,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讨论。低年级一节课,中高年级可以是两节课。在讨论前,教师可把学生们写的阅读记录表张贴出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可以重新排列一下教室的座位,似乎是一次感兴趣的班队活动,一次贴心的谈话节目,总之,用不同于语文课的更轻松自由的形式来进行师生互动;第二,教师的角色,读书会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言,把握好主持人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像上课一样讲个不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急于下结论,可以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如有争论更好。教师还要有一些控制和调节讨论现场的技巧。例如:当学生都不发言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当有的孩子一直说个不停,搞“一言堂”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总之,教师应该是班级读书会上一个出色的主持人。第三,延伸活动,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延伸活动,如念、演、画、唱等方式;教学生制作书签和小书;邀请其他资深人士参加活动,传授他们阅读的经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邀请作家到校和“小书虫”们见面。所有的活动只有一个出发点——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时间过得很快,但有一样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它就是阅读。可能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里,偶尔想起能让人心神荡漾,即使在文化差异很大的地方,它也可以像好的音乐一样容易被接受和被理解,也许也是最容易实现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