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读长文,反正我是这个样子的,至少在手机上是。。。
今天聊一下这一年多来在新媒体中心的工作吧。
现在的自己很幸运当初选择了新媒体,也很感谢新媒体选择了当初的我。
当初想要加入新媒体中心,一是因为在来学校之前便通过官微了解到很多学校的信息,当时在暑期几乎翻看了官微推送多的每一条图文,觉得特别方便了解地大,不禁对官微背后的运营团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二是在进入地大不久,便看到几个学长学姐在隧道涂鸦对校报记者团进行宣传,其中她们手绘二维码时的认真细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待官微运营的一丝不苟;三是因为校报记者团是第一个开始招新的校级社团,加之自己刚开始用微信,便抱着试试的心态填写了招新报名表。
我记得我提交报名表的时候搭上了招新末班车,当时内心还是很忐忑不安(交这么晚会不会被直接被pass掉)。
接到面试通知时,还在军训期间,休息期间把能想到可能会问的问题都百度了个遍儿,然而最后还是没有记住一句,强作自信满满,最终蒙混过关。我认为自己不擅长记者这个工作,所以在进入新媒体中心后,一直都很小心翼翼地学习,很多任务我也不敢主动去接,生怕搞砸了,每次做任务都如负重任,仔细琢磨、检查,即使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也与别人的有很大的差距。在新媒体将近一年,从学习简单的排版编辑到独立完成一篇图文,说不上有多么的好,但总归有所进步。
随着期末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也逐渐进入换届,在大家的支持下,决定竞选部门骨干。答辩结束后,我还在想相比其他几个竞选者我好像太正式、太严肃了,这样也好,突出“严谨”总比什么特点都没有的好。很荣幸能够成为新媒体新一届的骨干,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不再有部长们管着我们,不再有被安排任务,一切都要我们仅剩的十余个小伙伴努力的维持着官微的运营,暑期在婺源采风,网络信号在不好,也不能耽误了发布信息,我是我们去写生的同学当中唯一携带笔记本电脑的。开学之处,我们遇到了更大的压力,仅剩的成员个别开始陆续退出,新的图文素材、主题点子变得匮乏,即使有也面临着人手不足,以至于我迫切的希望团部能够今早开展招新工作,在招新那几天里,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招新点帮忙,只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新媒体这个部门。笔试的题目是我出的,虽然缺少一点趣味性,但却反映了我们的尴尬位置,大家都认为我们只是校报媒体,却不知道我们也是学校微信的运营团队。新媒体需要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招新结束,见面会之后,便开始有部分小新能够接任务了,顿时感觉轻松了很多。
在这之后开始一步步地学做引路的学长,将部门的一些理念传递给大家,但错误总是出现,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的,我们也不断的进行强调,虽然知道大家都听烦了,但还得重复。在部门开始逐渐常规运转的一个月左右,开始进入部员申请退部的高潮,有的是因为发现自己不合适,有的是说自己加的部门太多兼顾不过来,也有的说自己压力太大完不成任务···很多理由,我们也会试着挽留,我曾给退部后给我打招呼的同学说过自己在新媒体的感受,我当初在这里也曾毫无存在感,也曾想过要退部,但我坚持了下来,经过一个学期后,我才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说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也都知道心不在此,留此也是心猿意马,限制个人也不利于部门。
到了今天,期间我不断地思考如何让新媒体中心更好的高效运营,回看我们的图文、架构、内部建设等,很多问题亟待更新和完善,有些东西光靠提醒唠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统一的做些规范,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从而从这个层面来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规范我们的帮推、署名、“三审”等等,以及这些规范制定出来后,如何落实?如何实现?改变部门成员对工作的初印象和工作习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大概就是制度建设,而我明白新媒体中心的骨干一年一届,人走了,制度却可以留下来。在任期间,这是我主要致力于完善的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我们自己做的够好时,才有能力、有信心去拓宽发展新媒体中心的职能和业务。
除了以上,我几乎每天都会关注各类媒体平台的动向,思考增添什么样的平台能够使我们更好的走出去,不久前我已和其他几位骨干商议,准备开拓新的媒体平台,而我也会继续跟进这个工作。
关于新媒体中心,就暂且写到这里吧。今天是我们的新媒体中心微信平台正式运营四周年,祝福官微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