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一个书友群里做了一次《访问童年》的分享会,带我认识了《访问童年》这本书。
分享会是在我上班的时间段进行,我无暇顾及。仅在用手机回复信息或是接听电话的间隙,通过几条推送到手机屏幕上的消息,大致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没留意到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太重视它。
直到前两天,我去书店买书,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殷健灵老师,我才意识到我应该看看这本书。
于是,我写下了这段粗浅的文字。
童年的意义,就像沙海里的珍珠。
当你没有深入思考的时候,童年时代经历的事情就像粗糙的沙粒,粗糙暗沉,寡淡无光。
当你仔细回味探寻的时候,那些童年的独一无二的经历就会磨去表面的粗粝,焕发珍珠般莹润的光泽。
“访问童年”,正是殷健灵老师帮助被访者,回味童年的过程;也恰恰是童年记忆的拥有者,在记忆里沙海寻珠的过程。
我第一遍翻开《访问童年》的时候,女儿正陪着我坐在咖啡店里小憩。她看着手机里的睡衣小英雄,我看着殷健灵的《访问童年》。
这是本很棒的书。
被访问人物所在年代,跨度很大。从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耄耄老人,到出生于21世纪的豆蔻少女,都在被访者之列。他们的回忆和他们生活和经历的年代紧密关联,被时代赋予各自的特色。
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读者细细品味。有的人经历了抗战时期,身体力行参军救国;有的人经历了文化革命,看到身边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的人出生在贫困山村,却自力更生建立奋斗;有的人出生于幸福的小康之家,思考探究人生的哲理;还有的人虽然年幼,尝试着用自己稚嫩的方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书中的被访者,经历各不相同,态度和行为也各不相同。我从中中看到了心酸,看到了委屈,看到了挣扎,看到了奋起,看到了睿智,也看到了潜在的感知幸福的本能。
每一个故事都在殷健灵老师的笔下,以委婉动人语言缓缓铺陈。没有废话,没有恶意,充满理解和感动。
尤其殷健灵老师在每个故事后面写的“写在边上”,令我印象深刻,称得上“总结的特别好”。
我以为,若是没有作者本人足够的知识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是写不出来这么有深度的文字的。
有女儿的陪伴,我的心情不错,阅读速度也有保证。
我的目光从女儿身上流连到书上,再从书上又返回女儿身上。一边看书,一边响应她的话题,跟她讨论猫头鹰女、猫小子和飞壁侠之间的人物关系,其乐融融。
女儿的小嘴叽叽喳喳的停不下来,显然很开心。而我内心平和,有淡淡的爱在胸中流淌,很珍惜能够跟她一起共度的时光。
这便是属于女儿的一个童年片段,一段专属于她的童年记忆。若干年后,若是她回想起这段时光,应该会很高兴能过一个妈妈有存在感的童年吧。
书中,不少被访者都很遗憾童年迫于无奈和父母分离,过了缺少父母关爱的童年。而这种情感缺失,在成年后无法弥补。作为母亲,我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一本书如果有一句话能给我启发,就已经实现了她的价值。这本书,每一个故事后引发我的沉思,让我情不自禁地唤醒我童年的记忆,重温那些喜悦、悲伤、委屈和释然。那些我童年记忆中的珍珠,在周围的沙粒风化沉淀之后,露出了珍珠的真实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