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天人们难耐酷暑饮冰解之无效而烦恼时,你有可能想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静自然凉。
此话人们常说,但不能常做,所以真的要想达到此境界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在遇到烦恼百思不得其解而更加烦心时,在吵杂的环境中你需要静思而又难逃窘境时,我们也需要找到“自然凉”的感觉,从而使自己从繁杂的思絮中解脱出来,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之法。
所谓心静就是人在思维中靠自身的意志力遏制杂念,摒弃外界干扰而独立思考一件事情,进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果真如此,则身处酷暑之中不觉热,愁肠百转之时不觉烦,置身闹市之地不觉吵,才能更好地尽心思考问题、谋求解决之法。
而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则需要人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雄厚的知识积淀、丰富的社会阅历、深遂的思想修养;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涉猎知识,勤于钻研问题,精于反省思考、乐于身体实践,陶冶情操、韬光养晦,使之逐渐具备收放自如、把握主动、驾驭局势的能力。
“心静自然凉”原始的含义是指生理在意念的控制下的一种反应,实质上讲的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佛家观点。人们常说佛家的观点大多是低调厌世的,其实不然。佛教的观点是从厌世主义入手,引导人们回归真如本性,进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无上境界。
佛家的理想社会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较之现实社会多了一些神话色彩,但毕竟佛陀意念中普渡众生、摆脱愚昧的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是积极乐观的。因此我们说理解“心静自然凉”也应如佛家悟道一样,先摒弃杂念、摆脱干扰,把思维控制在最接近静止状态,然后潜心思虑解脱之道,则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代医学中,人们对“心静自然凉”也有了科学的解释。
医学认为:人的体温或对外界温度的感知,与人体内血液循环速度有关,而血液循环速度与人的心率有关,人的心率快慢也受人的情绪影响(不是唯一),而人是否心静则体现在情绪是否波动。
所以当人心静之时情绪稳定,心率正常,血液匀速,则人的体温正常,对外界的感知属正常而不敏感。反之,心不静则一定不能体会到“凉”的感觉,也会引起情绪不稳、血液加快则思维受阻,自然达不到物我两忘、用心专一的境地。
所以我们说遇事冷静是处理问题的先决条件,不冷静则达不到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而这类似佛家“禅定”的功夫,还真的要从“心静自然凉”中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