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现象,自己学习前和学习后有一点小小改变。
学习之前遇到问题会据理力争,只会站在自己的问题角度来考虑问题,总是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这样的结果导致自己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对方的种种错误浮现的越来越多。当我把矛头总是指向别人的时候,根本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错全在别人,自己很有理,完全在争对错、争道理。这样的结果导致自己很生气、很沮丧。
学习后遇到任何问题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事件发生的时候可能还会很有情绪,
但事后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事件当中自己有哪些行为或者话语不够恰当,才导致矛盾的出现。当我能这样反思的时候,往往火气就少了一半。特别是和两个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遇到有矛盾冲突的事件,事后我会和孩子去交流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说,解除误会或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当时不足的行为该道歉道歉,这样一个流程下来感觉就把这个事件给处理圆满了。事件过去了,自己的情绪也就过去了。
如今我发现没有学习过的人很多和我之前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比如我儿子,每次我和他老师看到他什么问题说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感觉自己很委屈,总觉得老师和妈妈误解他了,冤枉他了,否认他了,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从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就能看出来他根本没有听进去别人的话,总能感觉到他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当他发声说话的时候,也总是为他自己在辩解。一次是别人冤枉自己了,那么两次、三次呢?每次都是别人冤枉自己了?即便是别人冤枉自己了,那其中就没有一点是自己的错误或者责任?在这方面他很多情况下是去逃避或者不去想的,总是停留在别人的表述和事实稍微有差距的那么一点上,或者停留在老师和家长没有看到事情的完整原貌上。当他总是这样一种心态,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谈话往往就会造成软对抗,老师和家长说你们的,我做我的,或者我就不理你们,任由你们怎么说,这样的状态导致一个行为他几年就改正不了。
有些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从Ta的表述中,你完全感受不到TA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一切问题全都归结在别人身上,自己没有任何责任,甚至自己做的条条都是理,别人这样不对、那也不行。这种人生活中有个俗称叫“常有理”。TA们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言善辩,即使有人很准确指出TA的问题,TA也会辩解,为自己找理由开拓自己的责任,或者顺着别人的意思给自己的错误一个合理化的利用,那就是即使我错了,我错的也是有道理。横竖都是TA有理,这样的人和别人相处会给别人一种惹不起的感觉,导致和TA们相处的会这样,我惹不起你躲起你,从而对TA敬而远之。所以,这样的人别人和TA共事会让人很不舒服。强势、执着自我是TA们最重要的特征,不反思自己,不体会别人的感受是TA们的行为模式。一个不能反思自我的人从来就体会不到,自己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更无从知晓自己的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所以,我感觉在生活中觉察和反思真的太重要了,我们即使做不到孔夫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起码遇到问题之后学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梳理自己的情绪,化解自己的情绪,对于不当的行为做出调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