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头,有一句独白: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这部影片的评论看起来两极分化,而我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更不是没有观点的中立。
我是先觉得看不懂,后觉得太好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很懵的,电影结束,我不知道讲了什么,好像就是四个年代的故事,甚至很多名字,我都已经忘却了,或者未曾记住过。
而之所以现在给我很大触动的原因,我觉得仿佛是忽然之间抓住了这部影片的主线——
在人生路上,无问西东,每一个曾经向世俗的妥协,都是为你以后的回归初心做铺垫。
如果你未曾妥协过,可能你也未曾深刻的认识过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你是否有勇气有资格说出那句:我们不一样。
这四个年代的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点,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还没有认识到,但是现在看来,我想,这就是导演想要主要表达的一个意思了。
那就是,这四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都是经历过初期的妥协,后来,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初心所在,甚至是“死得其所”,跟着自己的初心,走到初心所在的地方,哪怕最后等待自己的是钱的损失,是对世俗评判标准的偏离,甚至是生命的丧失等等,都会觉得这是值得的。影片中,他们得其初心,至死未悔。
具体来说,
张果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开始时为了给一家客户奶粉公司做提案,认识的一家四胞胎的父母,给了他们希望,最后却输掉了提案,甚至面对同事所说的帮助别人就是相当于认了一门亲戚,冷落了四胞胎一家两个周,他本可以就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一家,然而当他听到父亲说希望他能够做自己喜欢的,直面内心的柔软。在最后仍然选择了继续帮助四胞胎。这是同事和金钱的世俗。
沈光耀,一个富家子弟,开始时想要当兵,但是回家后得知父亲因此病重,母亲更是声泪俱下的劝说自己放弃当兵的想法,说不要还没有享受人间,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阵亡在战场等,面对父亲病重,面对母亲劝说,沈光耀终于妥协了,但是最后仍然选择了当一名空军,最后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他本可以出国避乱,本可以继续读书享受生活,却选择了战斗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以及给饥荒的孩子们投送物资。这是家庭和人生的世俗。
王敏佳,是一个医院的职工。对于王敏佳,由章子怡演出,不得不说演技很厉害,对于这部影片中,王敏佳的矛盾点,和初心的回归,在我印象里并不如其他三个明显。
可以说主要是两个:
一个是面对自己尊敬的老师被师母辱骂,殴打的行为,写了一封信,因此引起了被批判挨打毁容的下场。开始时,面对老师的生活境遇,他本可以不管不顾,置若罔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去插手这件事。却仍然选择了去帮助老师,在那个批判的时代,选择了发声。这是自己和社会的世俗。
另一个是面对毁容的自己,终于走出了毁容这件事对她的打击,毁容后,王敏佳认为自己的毁容的面貌会让别人看不起陈鹏,陈鹏告诉她他是在底下托底的那个人,给了王敏佳真实的力量。终于,王敏佳最后从容貌的世俗中走了出来,勇敢的想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让陈鹏感受之前对她的那种力量。这是爱情的世俗。
吴岭澜,开始时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英文成绩第一,但是物理成绩被列在了“无列”,即没有位置,不能再差。面对梅老师的提问,为何不选择文科。吴岭澜说,因为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一个东西,自己不学习就是不优秀。最终抗战时期,吴岭澜在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他曾经的疑问,也给了自己的解答,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就是学业和职业选择的世俗。
这四个故事,道出了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世俗,
如果你在职场,你是否会拒绝提供同事的把柄,因为我们不一样,你是否会帮助四胞胎,直面真实的自己,哪怕知道帮助别人,可能就会有好似是认了一个亲戚的麻烦。这种职场的世俗,周围环境的世俗,你是否可以拒绝,不至于大吵大闹大声喧叫你的不同,但是你可以在拒绝别人的世俗要求时淡淡说一句:我们不一样。在学生时代你想具有社会的感觉,当你踏入社会你是否真的就变得那么社会呢?
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想拼搏,你想做一番自己的事业,你想到远方。当你的家人,你的父母对你不支持,各种劝说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坚持初心。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亲情不该是一种负担,更不能是父母来实现自己私心的借口,自己所谓的认为这是对自己儿女的好。对一个人好,应该是以对方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而不是自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这更多的就是一种私心,没有把自己的儿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去看待。尤其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召唤。哪怕是在这部影片中,沈光耀的母亲说如果你在外面读书,我都是支持的,但是我不支持你去当兵,你如果读书,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度过这一生,而如果你当兵,你很有可能还没明白人生是怎样的,该如何去过,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失去了机会。这和当下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初心,有自己的的想法,有自己的一番梦想想要去实现,但是父母告诉你这不稳妥,你要读书,何其相似。沈光耀战死在沙场,与敌方军舰同归于尽,而你也可能坚持了自己的初心,却失败了在了追逐的路上,你又会如何选择呢?这种人生观念的世俗,这种求稳妥的心理,你如何看待又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有爱的人,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某些不足而自卑不已,而对爱你的人冷面以对,却在每次转身之后心生难受,如果当初不怎样该多好,那现在就不是这个境况了,不会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我想说,一个人爱你,你就永远是高贵的,他不会在乎世俗的目光,你也更不要在乎,面对自己的不足,对方给你以真实的力量,就要用心的把这份爱接下,一点一点,都会好起来,就怕你放弃。最后,更是要让曾经自卑的自己,给对方以真实的力量,无论怎样,将来一起面对。这种爱情的世俗,你,是否可以走出世俗,用真实回报真实。
如果你在为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纠结和迷茫,那么吴岭澜面对的正是来自专业和职业选择的世俗压力,究其根本更是虚荣心的世俗。他的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人都去选择了实科,而不选择文科,吴岭澜英文成绩第一,如此具有天赋,也跟随这个时代对人优秀的评判标准选择了实科,而不愿转去文科。我们每一个人在当初高考之后选择专业的时候,你的父母或者身边其他人有没有给你所谓的建议,实则是必须采纳的建议,而他们甚至是否又只是根据当下的热门和平均钱景来给你所谓的建议呢?大学里你或许后悔当初专业的选择,或许已经看淡而无所谓,那么在你毕业之后,你是会继续放弃这次机会,还是坚持自己的初心,用勇气和这个社会的一般状况对抗呢?因为看起来薪资比较高或者被认可的职业,比较的都是平均值或者整体而言,而如果你有自己的兴趣或天赋所在,极有可能会高于自己选择的职业的平均值,那么这个整体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你是否会听从去选择一个当下比较赚钱的工作,或者一个比较稳妥的工作,或者一个看起来备受尊重的工作,而放弃了自己选择的那个也许不是这么亮眼的选择呢?
看起来,我似乎在对所有的世俗进行批判,其实不是,反而却认为世俗是最容易让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模板借鉴,因为它是大部分人的路,也适合大部分的人,但恰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人们趋之若鹜,那是不是就应该让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模板去做,去追逐所谓世俗的成功呢?
显然不是,因为即使有人适合世俗的模板,但是不是每一个都适合,我们,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了,这说明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为什么不做第一个?哪怕前人有失败,那你又怎么确定自己不会成功?
曾经伏尔泰说: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现在马先森说:
我不反对你的每一种选择,但我誓死捍卫你选择的权利。
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世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