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孩子发脾气,一开始都挺开心的,一直和我聊天,但后来我看时间差不多了,催她去洗漱,就不高兴了,说我变得太快了,说她在学校有那么多不开心,回家还没玩够就要睡觉,等等……突然意识到,每天晚上的聊天时间里都是问她有什么开心的事,没问不开心的,不知道学校到底给她带来多少压力……这两天每天都会在和她聊聊不开心的事,但是聊的时候还是不太理想,也给我带来很多反思。
昨天晚上她说有两件不开心的,其中一个是体育老师,据老师自己说是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她都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整个事件也没叙述很清楚,好像和她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从她的样子看,她被吓到了,但我一开始没注意到,更多的关注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如何应对上,后来才发现她的眼神空了,停留在自己的思想里,没有再对我打开了,但也没再和我追究,后来被打断转移了。
开心的事里提到了一个同学说要给她买一盒24色的彩笔,因为那个同学帮老师的忙,老师给了她一大盒彩笔,但是不想分享给她,但是可以上网买了送给她,她说特别开心,想给她感谢写信。
还有一件开心的事,今天有老师来观摩灵动数学和语文课,没搞懂为什么观摩,但是很开心,还举了四次手,两次回答问题,她是从来不举手的,一个是以前不知道怎么回答,另一个是这次只要回答不论对错都会给语文星,而不只是奖票。
早上她还提到她害怕班主任老师生气,虽然没对她发过,但是对别人发过,看到之后也会害怕。
孩子的快乐和悲伤是简单而单纯的,但在听到之后,我心里是复杂的,班里那么多孩子,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三观, 如何管理?如何融合?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与学校》中提到的公立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的事实得以体现。学校更多启用的是奖励机制,积极配合就发奖票,和我们小时候的小红旗、小红花类似,奖票可以换星星,星星可以换礼物,就像诱饵,似乎是引入正途,但同时,也直接把孩子学习的内驱,转为了外驱。使得为了物质学习,为了家长学习,成为可能,这也是教育者的无奈,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不惜一切帮助孩子一起得奖票,还是在合适的时候说出“奖票不重要,礼物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