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页
1
前几天,我屏蔽了一个小学同学的朋友圈。
她既不是微商,也不是代购,只是躺在我的微信列表里,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好友”。
屏蔽她的原因很简单,她发的朋友圈,总带着一股怨气。
“咆哮帝”这个称号送给她一点不为过。她的很多条状态,配文都是指责别人的不是,最后以无数个感叹号结尾。
工作遇到不顺心,她抱怨领导没有全局意识,并得出,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连活着都觉得是受罪这样的结论;去服务大厅办事,见到工作人员态度冷淡,就发长篇大论,“深度分析”此种行为对社会发展影响之恶劣;甚至还有一些,外人看不出缘由,只知道这是在批评别人种种问题。
几个月前,她跟男友吵架闹分手,朋友圈所有的状态,不是伤感的文字,就是转发各种文章,配文指桑骂槐控诉男友。
我见过一条评论,也是我们的小学同学:每天写这么多字,你不累吗?
她不以为然,回道:情绪来了,需要发泄。
那个同学没有回,但我觉得他内心一定是烦躁的。微信是私人的东西,可朋友圈的状态是公开的,既然你选择发在朋友圈里,就说明你希望朋友们看见。
可当我们接受到的讯息全都是负面的时候,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本能的选择抗拒。
没有谁愿意当个垃圾桶,整天装着你不要的废弃物。
2
很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关闭QQ空间。
我说,空间里有太多大学时期发表的日志和说说,几乎都是无病呻吟。曾想过清理一下,可一眼望去,全都是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的格外抽象,或者把当下的心情放大了一万倍,用悲伤的情感再次感受,并写成文字,以此彰显个性。
那时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家都喜欢把文字往伤感的方向写,越悲伤越难过的文字,才觉得是最好的。看到有人留言“读起来好痛好难过”这样的话,会很有成就感,自认为一定是写到对方的心坎里。
第二天,有同学见到我会说:“昨天那篇文是你写的吗?太伤感太阴森,跟你平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那时大家都会一笑而过,我甚至还会认为这是一种赞赏,人总要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可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说的话、写的字,正给别人传递一种不幸福的感觉,这种黑压压的雾霾可能会跟随TA一天,一想起就浑身提不起精神。
上班之后,年纪也随之增长,我开始讨厌那些矫情的文字,或者假装情怀,故作伤感的句子。那一切给人们传达的只是负面的情绪,除了使人心情低落,再没有其他用处。
相对而言,我更愿意看一些暖呼呼的鸡汤,纵使现在鸡汤太多惹人厌,但至少我可以获得一些正能量,汲取我需要的养分。
再看空间和朋友圈里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他们还是会借情怀的名义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用感慨诉说思念,用悲叹缅怀过去,以此纪念自己的青春。
实际上,只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假装自己什么都懂。
3
每个人身边都多少有这样负能量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学,你的亲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屏蔽朋友圈来解决,因此,这就需要你有自觉抵制负能量的能力。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易怒的脾气,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发火,对着电话大声呵斥,有时还会拍桌子骂人。等事情结束了,他就会走到我们大办公室来,告诉大家他又遇到了一个办事不力的人,不停指责对方的过失,抱怨自己的工作很难开展。
一开始,大家都会听他倾诉,还建议他多沟通多交流,可时间长了,发现这位同事就单纯的喜欢抱怨。哪怕只是对方没有接听电话这种小事,他也会抓耳挠腮地走到我们面前,把他的办事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过分的夸大自己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早就已经学会“两耳不闻窗外事”,就算他站在离我不远处说话,我也能“无视”他的声音。
毕竟对他来说,发闹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可对我而言,这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一天的心情。
不在浑身负能量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是我们应该学会的技能。
4
有人出去旅游回来,逢人便说当地的环境有多差,旅游景点管制不到位,商家“宰客”现象很严重。可同一时期去旅游的其他人,却说那里天很蓝水很清,当地居民很热情,景点建筑还维持着原始的状态。
如果你带着负面的情绪看世界,一切众生都好像在跟你作对,做什么事都不如意。
去餐厅吃饭遇上有人插队,你在朋友圈发牢骚,控诉这些人没有素质;上下班高峰期遇上有人开车钻空,你掏出手机拍一张前车的照片,怒骂几句解解恨;天气由晴转阴,你拍一张天空灰蒙蒙的照片,配文说:今天天空是灰色的,心情也是灰色的。
这些把生活中的小事上升到烦恼这个高度的人,遇到一点问题,就会无休止地抱怨。
可抱怨应该适可而止,成人的世界要讲究分寸,没有人由着你的性子,没有人有义务听你发闹骚。
一次两次,朋友们会为你的遭遇打抱不平,次数多了,这就成了一种负担。别人在刷到你的状态时,会无缘由被你影响,有意无意接收你的坏情绪。
情绪会传染,周围人长期处在阴暗的气压下,心情一定会变的沉重且抑郁。
所以,请那些自带负能量的人,离我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