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中原再次听到前妻小夜子的消息是她的死亡通知,而且是刑警告诉自己的。
幸好自己和她离婚了。
不是中原心狠,也不是因为恨前妻,而是作为死者家属太难过了,中原没法再经历一次。
五年前,中原和小夜子的女儿在家中被杀,凶手是潜入家里偷盗的假释犯。
虽然罪犯最终获得了死刑,但夫妻二人谁都没得到心灵的解脱,不得不分开,再也没有联络。
因为处理小夜子的后事,中原再次和前岳父母取得联系,也因此知道了小夜子生前一直从事的工作。从小夜子遗留的手稿,知道她一直在致力于反对废除死刑。
中原作为遗族的代表和杀害小夜子罪犯的家属沟通,因此发现了蛛丝马迹,最终复原了小夜子被杀的经过,却因此不但不能让罪犯被判死刑,甚至减轻刑罚。
这是东野圭吾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的故事脉络,通过对案件的侦破,探讨了死刑对杀人罪犯的意义。
故事步步深入,扣人心铉,不断地有意外,而那些隐藏又被发现的细节却让人感到很难过。
读完这本书,才能知道小夜子是怎么被杀的,罪犯为什么可能会获得量刑比较轻的刑罚。
它不同于一般的悬疑小说,有人性,有法理,发人深思。
那些犯了罪的人在法庭上的忏悔是真心的吗?
我们能在电视上看到庭审现场,被告最后有一个总结陈词类的发言,总是会说对不起受害者及其家属,道歉、愿意补偿之类的。
被告的认罪态度也真的会影响最后的审判,认罪态度好可能因此会减轻刑罚。
女儿被杀害后,中原和小夜子坚决要求判处被告死刑,而在法庭上被告一再道歉,并说无意杀害死者,愿意弥补受害者家属,辩方因此说“被告深刻反省”。主审也似乎尽量回避死刑,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但实际上被告这次犯罪是在假释期间,之前因杀人被判有期二十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假释出狱。
二审中,检方提供新的证据,证明被告根本是有意要杀害死者,而被告此时也似乎失去了耐心,不再积极,最终被判处死刑。
两人离婚后,小夜子做了自由撰稿人,在工作之余她一直在研究刑法制度,致力于反对废除死刑。
她说:遗族之所以想要凶手被判死刑,是因为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救赎的方法。
俗话常说,‘杀人偿命’,但对遗族来说,凶手的死根本不是‘偿还’,只是走出伤痛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即使经过了那一站,也无法看到未来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克服什么、走向哪里,才能够得到幸福。但如果连这种为数不多的歇脚站也被夺走,遗族到底该怎么办?废除死刑,就是这么一回事。
为了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她采访了很多人,甚至包括为杀害自己女儿罪犯辩护的律师,而律师的一段话又让她发生了动摇。
律师说: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中原看了小夜子的手稿,也去找了那位律师。
“蛭川到死也没有真正反省,死刑的判决让他无法再有任何改变。”“死刑很无力。”
因为罪犯起初对生命还有执着,才会在法庭上对死者家属忏悔和道歉,等发现死者家属很执着地要以命抵命时就灰心了,不再关心别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命运。
上海高校投毒案中,死者家属觉得被告家人的道歉没有诚意,坚决要求一命偿一命,被告人最终被判处了死刑。
而在2013年延庆一桩案件中,死者父亲选择了原谅,亲自向法官表达如果可以请留被告一命的请求,被告最终被判处死缓。
在悬疑推理作品里总有人死去,凶手也多数会被找到并受到惩罚,但现在以命抵命越来越少,法官会尽量避免判决死刑。
即使杀人,凶手也多是有期或者无期徒刑,最多死缓,在狱中表现良好就能提前放出来,总之有命在。
就像是童话故事的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句话结束。罪犯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实际上一定有尾声的。
那就是这些罪犯是否真的忏悔了?他们出狱后是否真的改邪归正了?
就像杀死中原和小夜子女儿的凶手就是提前释放后又犯罪的。
就像人变坏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想刑满释放的人员也同样面临着自己内心和社会的挤压。
所以最后小夜子自己也摇摆了,也不那么笃定一定要反对废除死刑了。
最近看了几部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发现他和其他的作家不一样,他用悬疑的路数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看起来一样引人入胜。
就像这部作品,有人复犯,导致一个家庭的悲剧,有人做错事后不断地努力帮助别人以期赎罪。
怎么才能得到心灵的救赎?作者似乎没有给出准备答案。但我想这取决于个人吧,“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不后悔就好。
没有完美的选择,唯有平和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