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的樱花开了,那里的街道两旁没有种植法国梧桐,只有成片的樱花树,此时 正值樱花盛开的时节,淡红、雪白的樱花配合着古老的建筑显得格外好看,即使众多游客的喧嚣似乎也打搅不了这样宁静与祥和的画面。
樱花烂漫时,自然美不胜收,可我想既是访古,那何不了解一下樱花的历史呢。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且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可樱花是否源于日本还尚有疑问。日本有关樱花的最早记载见于日本八世纪初所编纂的《古事记》(712年)、《日本书纪》(720年)等历史典籍的神话传说中,其中“木花”指的就是樱花。而这个时期正处于中国唐代,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句: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
李煜《谢新恩》:
樱花落尽阶前尽,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可见,在唐朝,中国也种樱花。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万国来朝,纷纷效仿中国,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据史书记载,我国的茶道、剑道、服饰等都是这时传入日本的,如在此时将樱花品带到日本也未可知,再说古代中国人一向自视甚高,自称天朝上国,日本在这个时期被称为“倭国”,弹丸之地,中国引进日本樱花的可能性不大。
樱花很美:
美在求不得
最喜欢日本平安朝初期编选而成的《古今和歌集》中有对樱花的描述:
山樱烂漫霞氤氲,雾底霞间隐芳芬。
多情最是依稀见,任是一瞥也动人。
这种“未见即恋”或是“一瞥而恋”是《古今集.恋歌卷一.449》中一处经典的情境。我猜想人大概都如此吧,就像一首歌里所写的:得不到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最是那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抓不住的事物往往具有吸引人的魔力,看了一眼便再也无法忘怀,这句诗中樱花似有似无、暗香流动放在前两句作为引子,也正突出了樱花的迷人与可爱。
美在刹那芳华
李商隐:
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
樱花的花期很短,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总是看不厌那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正如我国梅花的“香雪海”、“昙花一现为韦陀”。
看着鸡鸣寺那无穷尽樱花的小道上,满是淡雅、素净的樱花,不免觉得有些凄美,就好像林妹妹总穿着素净的衣服,略显得单薄,如果我是一位画家,定要给这樱花添上丰富的色彩,这样才不至于看着它们有一种忧郁的情绪。
心想这是何等神圣和纯洁才可以被日本尊为国花。恐怕不仅因为它的妩媚和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这就是日本人所奉行的武士道精神,“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的离去。”,都说樱花与日本武士道分不开,没去过日本,但知道日本地峡人少,所以他们的团结、国家民族意识非常强,就犹如樱花开时满树皆花,绚烂多姿。日本有句谚语:花要樱花,人要武士。不言而喻,他们认为樱花是众多花中最突出的,武士是最优秀的人。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的花,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花凋谢得果断干脆,犹如倨城而战、全体阵亡的武士集团。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樱花还不仅仅和武士道精神有关,而且已被塑造成跟神话、信仰甚至宗教等文化有关的符号。它既然作为一种国花,那它身上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成为文化的象征。这时就会把它们想象成一个瘦弱、单薄的人其脊梁上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担负的使命。樱花在我眼中就尤为珍贵和让人怜爱。
读到土井晚翠一首诗:
富士之巅高如云/高不过大和魂
绽放吧 樱花万朵/力量凝聚吧 百炼破邪之剑
即使有形的一切/皆消亡 却有大和魂/与天地之凛然正气/顽固恒存 益发昌盛。这是一首写在日本法西斯时代的诗歌,樱花被当作一种战斗精神来宣扬战争。给樱花更是平添了一些火药味,与其淡然的气质格格不入。
不同时期,日本给樱花赋予不同的含义。我们总希望给樱花一丝清丽脱俗、高洁的气息。就这样,让它圣洁的灵魂也变得普通,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