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与”对儿吴“四人约会看了韩寒的导演新作《乘风破浪》。
提到韩寒,记忆就直接回到了初中的时候。
我记得当时跟我那一起厮混15年的闺蜜死党逛书店,看上了一本蓝色封面的《零下一度》和一本超厚的《三重门》。咬咬牙跺跺脚狠狠心,攒了好几天的零花钱,终于赶在过年前去买了书开始读韩寒。
说实话,他的文章,除了《三重门》是小说,比较好懂以外,其他的文章对于当时上初中的我来说比难懂。包括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文章《穿着棉袄洗澡》,都不是特别懂,印象不太深。对比之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幻城》倒是让我颇为着迷。
继续说回韩寒印象。后来上到高一,有一次在食堂吃午饭,食堂的电视机里正在播韩寒的赛车比赛。那时候印象就是:哇塞,韩寒会写文章,还会玩赛车,样子很不羁!
那时候已经不看韩寒的文章了,连韩寒的新闻都很少看。他的才华和退学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在我眼里,就像儿时的蒋方舟。总觉得过段时间,他长大了,就会风平浪静了。
再后来,我在上海上大学。韩寒转型,结婚生子,开始当导演。唯一一点能让我感觉有点亲切的地方在于——他是上海人。在上海上了四年大学,我几乎爱上海的一切,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因此呢,它的孩子,我也觉得亲切。
最近韩寒因为一首有些”欠抽“的新歌再次走进我的视野。看了电影以后发现,这是《乘风破浪》的主题曲。这么一首”渣男神曲“再一次成功地引起了各年龄段女性的”众怒“。
电影是一位年少不羁的赛车手,拿到冠军,以为证明了自己的成功,证明了父亲的错误。途中发生车祸,穿越回了父亲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经历了爱恨情仇,见证了自己的出生,与爸爸和解。
说到穿越,大家想到的是模仿了沈腾的《夏洛特烦恼》。但是平心而论,幽默度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从感觉上说,这个电影真的很像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电影里出现的亭林镇就是韩寒的出生地,我猜赛车场可能也是上海赛车场。
从不羁到和解,我想韩寒之所以选择了这么一个内容,应该是人到中年有妻儿的他,与自己,与自己的父亲的一种和解。毕竟,自己有了孩子,或许更能理解父母。
年少时读到的青春作家,年龄与我们所差无几。几乎是我们一同成长。根正苗红的蒋方舟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最近却因为婚嫁问题被大众批判不够淡定;赚足我们眼泪的郭敬明,华丽转身拍电影又来赚我们的银子,成为一个成功逆袭的商人;桀骜不驯的韩寒终归也结婚生子,开始像中年人一样”谈情怀“。
我们自己一路走来,成熟了,圆润了;那些停在我们记忆里的青春对我们来说,就像刻舟求剑,记忆在那里,成长的船却不会停止。
幸好,那些陪我长大的人还在。在一起15年的瓷蜜从一个瘦弱的小女孩长成一个调皮男娃的妈妈。
曾经刻苦得让我望尘莫及的”吴“变成了”对儿吴"。
曾经梦想着当作家赚稿费的我,现在每天下班后在码字的道路上狂奔。幸运的是,还有Mr Right,还有父母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