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用这部现在大火的爱情剧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父亲母亲的爱情。
他们顶着巨大的世俗压力,争取到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但他们没挺住三观的差异,人生的下半场伤痕累累,我在他们思想的夹缝中长大,不协调的感情里会开出怎样的花?
——题记
父母那一代人,生于动荡初平,满目疮痍的中国,长于饥荒,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下岗再就业这些让社会结构不停重组的年代,他们一直在追寻理想,却永远被时代的浪潮远远抛开…………
1970年,17岁的妈妈风华正茂,正在大城市的高中就读,外婆已经为她安排好了安稳的机关单位接收,有安稳顺遂的一生在前方等着她;
1970年,20岁的爸爸初中毕业后,回到生产队种地,在辛苦的农活之余艰难的自学乐器和其他文化知识,为自己未知的将来苦苦挣扎;
如果不是沧桑巨变,乾坤翻转,他们都会顺着自己固定的的生活轨迹走下去:一个是一辈子土里刨食的泥腿子,找个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女子,默默无闻的过一生;一个是城市小康家庭的姑娘,会找个门当户对的机关事业单位的男孩,过他们的市井人生,两人永远不会有交集。
然而毛主席一句指示改变了一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一句话,让把参军视为人生目标的妈妈,硬是改名成了“红卫”,一张大字报把自己送到了军工农场;爸爸也得到了建设新农场的机会,在新成立的农场文工团得了一席之地,就这样,1970年某个命定时刻,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了。
老妈的性格开朗,外向大方,对人热情,像一丛热闹喧嚣的三角梅,泼辣辣的,人见人爱;老爸则敏感内敛,清高自持,不善交际,就像默默开在水边的水仙花。性格的反差让他们彼此吸引,不断走近。
建设新农场的日子很辛苦,他们白天要挑土填湖,挑粪施肥,种田插秧,晚上还要排练文工团的样板戏,时不时的就要下乡去演出。日日相处让两个年轻人感情不断加深,他们相爱了。
然而家庭的阻力是巨大的,外公外婆不同意,他们已经找好了关系,很快就可以把妈妈调回城。显然,这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而且那个时候城乡差距之大,无异于古代的豪门与庶民。多少农村人,想要进城得到一个城市户口都难比登天,又有多少知青,托了层层的关系,找路子想回到城市里来,你居然自甘堕落,想要嫁到农村去?
老爸家里也不同意,原因也是门户不对等,觉得这样的婚姻不能长久。可是热恋中的人是没有理智可言的,尤其是年轻时候的恋爱,家人的反对不是冷水,是油,一泼上去,嗤拉拉的烧得越发不可收拾。
父母终究拗不过儿女,千古都一样,相差巨大的两个人,还是不管不顾的领了证,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开始必定是甜的,我很快就出生了。随着文革彻底结束,文工团彻底解散,他们都被分配到了医院,这在当年可是难得的好工作。然而王子和灰姑娘在一起,除了甜蜜的恋爱,更多需要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蜜糖变质了,开始变得又酸又苦。
我开始记得印象最深的,家里最常见的情景:爸爸很小声的在说话,妈妈的声音则总是很大———“不是我花钱多,是你赚不到钱!你看隔壁的老程,人家药剂科,多少人送东西送钱,你呢?做个办公室主任,谁送东西你都不收,哪里会有钱!”
“光靠这几个死工资,怎么够用!”
“你也学一学***,多和领导搞好关系,别人自然不会亏待你#¥&*………”
这些抱怨不算什么,只是开餐前的冷盘,随着彼此的不满越来越多,怒气值会直线上升,他们开始像怒张的弓,紧绷着,像愤怒的斗鸡一样竖起脖颈上全部的羽毛,不遗余力的对彼此进行攻击,甚至于白刃相向。
有过温情脉脉的过去吗?或许吧,但我从未见到过。那一刻的他们更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那种神态表情,让人看了害怕。
每当这种时候,小小的我总是躲在房间里惊慌失措,一点声音都不敢出,哪怕后来长大了些,不那么害怕了,仍然不敢插话劝解任何一方。那是我不懂的领域,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才能让两个人停止争吵。
妈妈常年是简朴的,她每天起早贪黑,打理我们一家的衣食住行,爸爸也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勤勤恳恳的工作。可是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努力就变得更好,钱仍然不够用,两人仍然不时爆发争执。
再大一点后,我就成了父母双方的垃圾桶,他们已经相对无言很久,但是又各自累积了足够多的愤懑和抱怨,都需要倾倒:
“你妈太大手大脚了,什么需要的不需要的都往家里买,水果放坏了都吃不完,只能就这么丢掉,真是糟蹋!”
“你爸就是不知道变通,现在大家都在找关系,就他,一动不动!”
“你妈一点都不上进!这次单位这么好的机会,给她名额晋升,她居然让给别人!你说她在想什么?”
“你爸一点都不顾家,非要出去学习,一去就是三年啊!我一个人带着你在家是怎么过的!”
………………………………………………
我不知道孰是孰非,他们的说辞,听起来都那么难以辩驳,都那么合情合理,于是只能茫然无措。他们并非没有感情,无数次争吵之后说过无数次离婚,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他们只是无暇顾及我而已,只是忘记了我就在旁边而已。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三观不合”,还有个词叫“相看两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觉得他们还不如离婚得好,随着毕业,工作,慢慢的我回家越来越少,下意识的不想看到他们成日冷战,不想再听到他们对彼此的埋怨。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老了,可对彼此的埋怨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偶尔回家,两个人还是一如既往的针尖对麦芒,开口就吵架,那时我以为,他们都会一直这样相爱相杀下去。
这是我父母的爱情,并不美好,也不动人,我以为我没有在意过这些,但当我选择对象的时候,却下意识的把他的家庭放在了考量里面,他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优渥的工作,胸无大志前途平平,可是他有一种温和的气质,他对我的包容,让敏感内向的我终于放松了自己,和他的父母相处,终于让我明白家庭生活本来的样子:在这里,快乐有人与你共享,痛苦有人与你分担,郁闷有人听你抒发,身心有人给予尊重。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都在畏惧婚姻,一直都是那个童年时躲在房里瑟瑟发抖的小女孩。
我成家了,我看到了家庭正确的模板,于是我想要去拯救父母的爱情,可惜的是,母亲却在此时离开了我们………
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有些错误,注定无法更正,有些缺憾,注定无法弥补。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他们的感情有没有回到最初的可能。只是妈妈走后,爸爸更沉默了,常常一个人对窗枯坐,一坐一天。现在没人胡乱花钱了,可是他仍然不快乐。而我仍然像当初一样笨口拙舌,不知该对他说些什么,更不知道爸爸是觉得解脱还是痛苦更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今年恰逢妈妈离开我们十周年,他们这半是蜜糖半是伤的爱情,只能长存在他一个人的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