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结束陕甘青川渝湘之旅,回家休息一个月。原想家乡已经风凉,没想到高温袭击申城整整一个多月。我紧锁房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在电脑前把游程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为的是日后不至于遗忘(近些年记性差了好多)。
紧赶慢赶,总算在9月6日前把它们全部完成,并陆续发在我的博客上。
有人要问:为什么要赶工?不着急慢慢来好了。原因是,前次的游程还没玩透,9月6日启程,继续去下一站——中原大地,历史悠久的河南寻古访幽。
去河南是浦西邻居老杜哥哥给教授的提议,正合我意。中原大地和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和人物都休戚相关,是中国古时候历朝历代建都最多的地方。这片历史悠久的辽阔大地,我只在二十多年前去过山西,河南这片土地却从未踏足过。在此,谢谢老杜哥哥的提议。
是日,老杜、教授和我坐高铁在郑州站转车去洛阳。洛阳天气晴好。
在洛阳,我们要去的主要景点是一直想去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
龙门石窟在伊河之畔,绸缎般一往无前的流水和两岸覆盖着一层黄土、崖壁上的石窟结合在一起,动静有致,令人赏心悦目。和砂石的莫高窟与变质岩的云冈石窟不同的是,龙门石窟由石灰岩组成。沿着伊河岸边往前走去,右侧是长约一公里的石窟群。顺着道路和攀岩的阶梯,一路上上下下观赏古代匠人们的创造和手艺。
道旁一个黑色石头莲花座吸引了我,等人群走过去,我盘腿往上那么一坐,成了一座会动的“石窟”中人。前面路边的牡丹石和梅花石都看得我不忍眨眼,牡丹石不光黑色的表面上有一朵朵白色的牡丹花,切割开来后,每个切割面上都有同样的牡丹花,真是奇石。表面黑底有各色镶嵌的梅花石也是第一次看到。怨我孤陋寡闻,这两款石头都是洛阳的产物。
时近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炙烤着石窟,也“温暖”着我们。本来对石窟艺术就是外行的我们很快就来到龙门石窟的标志性洞窟,第1280窟(奉先寺)。此窟建于唐代,中间最大的佛像是慈眉善目两耳垂肩的卢舍那大佛。原来的寺庙早已经荡然无存,只在大佛身边留下一个个方形的木楔子小洞。站在石窟边的阶梯上看远处的伊河,河中满是绿色的植物,河水从两边流过,像是一片湿地。真好景致也!
印象中的云冈没它大,但保护得比它好。这里洞窟虽多,但可惜的是大多数洞窟都已经被掏空。走过好长的大桥来到对岸的东山石窟,实在太热不想爬山,只在伊河边遥看彼岸蔚为壮观的石窟群,真是个观西山石窟的好地方。然后直接就去前面的几个景点。路边都是些和此山此窟有关联人物的塑像,大多不认识,只看见玄奘的雕像,才知道他是河南偃师人。
走不多久,有条上山的石阶道,从这里可以上香山寺。山道很陡,气喘吁吁地总算到了上面,看见一幢中规中矩西式青砖中式飞檐的中西合璧式两层小楼。小楼正中间大门匾额上写着四个金色的大字“蒋宋别墅”,正诧异着他俩怎么会来这里时,看见门边一块石碑上的介绍就明白了。小楼底楼会客室和会议室墙上悬挂着孙中山的大幅画像和装在玻璃镜框里他手书的“天下为公”横幅。二楼是办公室和卧室。一间休息室墙上玻璃镜框里老蒋书写的“奋斗”两个大字刚劲有力,异常醒目。
二楼屋前廊檐下一个长长的阳台,可以观望外面的风景。屋内是侍卫和警卫的住处。山上有一个小小的砖塔,看了塔上的刻字知道那是大清开山和尚的衣钵塔。
再往前去有“白园”,那是大诗人白居易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山腰有一凉亭,名曰“听伊”,是他晚年与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再往上的琵琶峰上有他的墓冢。不明白他为何会葬在这里,难道他是龙门人氏?看了介绍才知道,他是河南新郑人氏,当年他在这里当父母官时,曾捐资六千贯银两用来建造石窟。他死前留下遗愿要葬在这伊水河边,也许是为了能永远看着对岸的石窟吧。
大体量的墓冢堪比黄帝陵,四周是一圈碑林,有刻着他的诗的,有后人纪念他的,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白家宗亲的,每一块石碑都值得好好看看。
龙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