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原结伴
读书也要讲究极简主义,读少数关键几本书。读书应该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选择开创者、分歧者、集大成者的书籍作为入门书。读什么书?不要选书,要选作者。另外,掌握读书模型,掌握读书的底层思维,建立基本的认知框架,我们的读书活动才有迹可循,才不会漫无目的。
从作者的最后一本书开始读。很多时候,作者的最后一本书会对他之前出过的书做一个汇总和整理。不要太在意畅销榜,不要轻信所谓的推荐。豆瓣书评,亚马逊的专业评论都是值得参考的。还有一个小技巧,你要看这本书再版过多少次?重印过多少次?
从全书的2/3部分开始读,读完书的最后1/3,当你已经读完了全书的结论部分。再翻开目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与结论直接相关的都是哪些章节,接下来你就可以快速找到这些章节,寻找与全书最后1/3有关的章节,去掉冗余的没必要去读的章节,把握住读每一章的进度和速度。
知识树原理,了解知识的产生来自作者。
一、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
二、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谁在提出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
三、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术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根据知树树原理,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做可以让读书效率和速度提升。
五位一体法,先了解书的作者。
一,作者的知识树ID。
作者的师承关系或者他的个人背景。
作者队友和弟子。
作者的对手。
二,作者的知识点沿途包括两个内容。
作者的核心论点。
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五位一体信息不一定最开始要找全,可能是边读书边补齐的,在读完书之后找全就可以了。五位一体信息不是标准,能够找全三个信息,然后做出判断也是可以的。
按性质分的三类书籍。
一、实用类技能类书籍,包括PPT、沟通等;
二、理论书籍,包括社科类、生物学,经济学等;
三、人文类书籍,历史、传记、文学等。
拿着一本书,要确定书籍类型和自己的读书目的,技能类可以从实用主义角度去读,人文类可以休闲的时候去读读。
越富有的人也不喜欢读技能类的书,很多政治家喜欢读文学,读历史,读名人传记。判断力,理解力和说服力等是他们都必备的能力。
按内容分的两类书籍。
虚构的书,小说故事一类。
包括《红楼梦》、《百年孤独》和《平凡的世界》等。
非虚构的书,有三大类型。
论述型。按照指数原理创作,这类作品都是严格按照知识树原理进行创作的,他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师承是谁,敌人的哪些东西对他们很有启发,哪些是他们想要改进的。他们会联系自己的证据推理逻辑来论述,辩驳,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概念型。以概念为主导和核心,作者会提出一个概念,然后以这个概念为主导,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概念,例如,自控力、超级IP、反脆弱、从0到1、断舍离等都属于这个类别。
集合型。由资料文章汇编而成,这类书的特点是作者根本没有想要写这本书,是慢慢积累文章最后集合汇编而成的书。比如东野吉吾的《我的晃荡青春》,朱光潜的《谈美》《谈修养》。按时间年代写的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也属于这个范畴。由时间年限编写的传记,回忆录,游记和人物传记等也算集合型的书。
读书思维模型,理解人文社科核心思想的钥匙,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
严父思维的核心是,孩子们要有出息,就要靠自己奋斗,大儿子不争气,没有努力工作,赚不到钱;小儿子勤奋努力,成绩好,所以赚钱多,大儿子应该像小儿子学习,小儿子应该得到奖励,而不是把自己赚的钱分给大儿子。
慈母思维的核心是,我们这个家要和谐,不能让哪个孩子受穷挨饿,所以如果小儿子赚钱多,应该交给家里一部分,我再补贴给大儿子,这样我们一家子才能够更团结,家庭气氛也更和谐。
严父思维强调个人奋斗的力量,慈母思维强调集体的力量。严父思维的原点是强调个人奋斗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慈母思维的原点是强调集体的和谐高于一切。
举例说明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
一、扩展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累积的,知识是分散在社会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是决策者,所以不要相信别人能够带着我们改造世界,即使他是一名的天才。
建构论认为,知识是其中占一小部分人身上的,有人可以为所有人做决策的,那个人是天纵神明的先知先觉者,人们只需要选择相信和遵从他们就行。
在知识层面上,扩展论强调的是个体,是严父思维;建构论,强调的是集体,是慈母思维。
二、针对计划生育这个问题,如果认为个体是愚蠢的人,只会不停的生孩子,所以需要集体来帮助个人完成一些节育措施,这是典型的慈母思维。
如果认为个体能够自发的完成节育,那么他们自己完成就足够了,不需要谁来插手,这就是典型的严父思维。
学科的严父思维倾向和慈母思维倾向。
人类学这个学科有个明显的慈母思维倾向,因为他们研究的是少数民族,其实就是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促进机体和谐。人类学的诞生就是要对抗很多与帝国主义密切相关的学科,比如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他们都是达尔文的信徒,认为他们在向全世界撒播文明的种子,他们给落后地区带去光明,这是一种典型的严父思维。
人类学和经济学就是一对冤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全相反,人类学的思维模型是慈母思维,而经济学是典型的严父思维,人类学主张定性研究,就是一对一的访谈和调查,而经济学更喜欢模型,数据的定量分析。
人类学家认为,每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思维模式,他们的这些特殊思维模式和所谓西方文明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但同样有特别的意义,他们都是地方特色的道路,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文明样式,不能只是迷信一个简单的普世价值,这是它的一贯慈母思维倾向。
社会学也喜欢研究少数民族和社会现象,更愿意研究文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者是说非主流群体,比如说妓女,黑帮,犯罪,乞丐,自杀的人,这也有明显的慈母思维倾向,读社会学的很多著作,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反思文明的问题,他们更强调人的一些原有特性是怎样被文明社会给吞没的主张,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这是社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些重要问题。
1.怎么提高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的能力?
多读书评。
2.如果想了解的领域有很多牛人,该怎么确认谁才是开创者呢?
先找集大成者,从集大成者的书里面有时候能找到开创者。
3.怎么确认谁才是分歧者?
分歧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从另外一个领域进来的,另一个是他自身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很多学科一直没有这样的大牛也有可能。但是大多数枝繁叶茂的专业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