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同学们也许会说:“健康就是不生病,身体好。”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健康除了指身体健康,其实最关键的是心理要健康。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优秀品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心理不健康能导致内脏功能受阻、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等。
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导致生病。
如今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位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心情总是沉甸甸的。
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违害社会,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如果中小学生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自尊心较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总是觉得别人又在说自己的坏话、或是在指责自己了。
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神经过敏。
叛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各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
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孤独,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所有这些都是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