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今天要上班吗?”睡下后,小人儿抱着我脖子问我。她上幼儿园两周了,还分不清今天和明天。
努力再三,我说:“妈妈要去上班。”
她哼唧着,挣扎着,最终还是被瞌睡虫拉进了梦里。
我却呜咽不能眠。
正式入园之前,陪园一周,每天与她在幼儿园的院子里荡秋千,玩滑梯,在三楼玩剪贴涂,在二楼读绘本,不看手机,不存杂念。
她牵着我的手,愉悦满足。老师们却是一步都不能靠近的。一旦靠近,她会高呼:“这是我的妈妈,你们走开!”老师们笑笑走开,或者远远地朝她笑,正面遇上了,老师们就做个自我介绍。
第三天,她开始告诉我,有左老师,有张老师,有朱老师。遇到最早见面的吉老师,她给她的小伙伴介绍:“这是吉老师,知道了吧!”
我偷偷笑。我不急,放松了等她首先融入环境,再慢慢接受老师的怀抱。
一周后的周一,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给她,也给自己。陪她做完早操,老师过来,耐心等我把孩子交给她。我亲亲她,又亲亲她,看着她的眼睛说:“妈妈爱你,老师也爱你,妈妈暂时把你交给老师,等你吃加餐时,就来接你。”
她哭着不撒手,我再亲亲她,转身走。她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停滞,门口的老师鼓励着我。我僵直着往前挪,鼻子酸了。
我知道她的惊恐,可我全然信任老师们,她们会接纳她的惊恐无助,会用爱力建一道笃定的安全墙。我只需要给她们一点点时间。
在小区门口徘徊好久,似乎总听到她尖锐的哭。下定决心走,总也走不出几步。不知过了多久,猛地看到老师抱着她,走向我。一个老师抱着她,一个老师跟在后面,她嘴里喃喃:“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我来不及走开,一闪,躲到了柱子后面。老师们全身心地看着她,用一张目光和语言交织的网,严严地护着她,“是的,你很难过。”“是的,你想要妈妈陪你。”“老师陪着你。”
她们从我身边走过,没看到我,没看到一切,只沉浸在情绪里,以及平静的陪伴里。这一刻,躲闪,似乎没有必要。
十点钟,吉老师发微信我,“她哭得很释然,大哭之后,现在平静了。”还有一张照片,小小的身影,大大的门堂。我心满了一点,又空了一片。
下午三点,我飞奔而至,在窗口看她吃加餐,小小的一只,乖乖地舀着炒面,她爱吃这个。
眼泪不由得要冒出来,我深深地呼吸,把它们压到喉咙深处。
她看到我了,高呼着妈妈,扑向我。她肉肉的身子,软软地贴着我,是我想要的松弛的样子。声音有点哑,情绪却高昂。
带她的老师,边走边跟我详细说着她一天的行程,她认真地听着,没有抗拒,没有抵触。约定明天见,她欣然接受。
第二天,哭。接的时候,笑。带她吃大大的冰淇淋,她跳起来转圈,双手捧着冰淇淋,小心兜着,脚步碎碎的。
第三天,哭,接的时候,笑。继续吃冰淇淋。
第四天,在车里,她说:“我有点想去幼儿园,又不想离开妈妈。”“你有点矛盾,对吗?”她用力点头。交接时,她一边哭,一边扑向老师怀抱。跟爸爸一起去接,她搂着我们俩,喊一声爸爸,又喊一声妈妈,笑声颤颤,眉眼弯弯。不记得要吃冰淇淋了。
第五天,她不断地对自己说:“妈妈要去上班的。”在同样的位置,顺利交接。她给自己鼓劲的样子,一直在我眼前。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做对了吗?她需要这样勇敢吗?我真的不能再等等吗?”
那一天,她两岁半才过两天。
周日晚上,她开始发烧。周一请假,刚吃了医院的药,她呆呆的,突然抖了两下。我忙问她怎么了,她不说话,继续抖,全身都抖。
高热惊厥!养了两个娃,第一次遭遇这个。我哭爹喊娘,光脚抱着她往外跑,邻居阿姨冲出来,帮我抱过她,指挥我去拦车。
看一眼她,小小的她,双眼紧闭,嘴唇发暗,我万箭穿心。撩起长裙,踩起水花,长步奔向车道。刚下过暴雨,车呼啸而过,热血轰鸣在脑际。我甩开双手,大力划向靠过来的的士。
在我慌乱的呼唤中,她悠悠转醒。我以为过了一个世纪,其实从家里到医院,前后就九分钟,惊厥时间,大概就几秒钟。
一直到傍晚,老公陪着我,我才哭出来。那样恐惧,跟谁都说不出来的恐惧。
退烧两天后,重提上幼儿园。老师说,承受分离,是必经的成长过程。我明白,可我知道自己的残忍。她生病,是对我无声的反噬。
可是,那个小小的人儿,一丁点儿都不记得生病的难受。她仍然前进着,又后退着走进幼儿园,清晰地说“妈妈我很矛盾”,又按部就班地跳操,扑进老师怀里,进餐厅,去院子里玩,扒在教室门圆形窗口观察小朋友工作,难受时找老师抱,找熟悉的小伙伴玩,穿着裙子时都要自己上厕所,擦屁屁……她用力地适应着没有爸妈陪伴的幼儿园生活。
长大后,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这几天,有一个词——勇敢,在她小小的身体里,蓬勃地生根发芽。她纂着小小的拳头,历数着恐惧、伤心、难过流过她心头,用信任、爱和专注,推动着“勇敢”的破土,然后用她所有的生命能量,浇灌“勇气”这棵大树。当度过这段辛苦,她即走到了另一个生命阶段。
如果她不记得,那就让我来告诉她吧:“宝贝啊,你知道吗,你让我看到了‘勇敢’的样子,因而我也变得勇敢。”
所以,今夜,心痛,我也要和她说:“妈妈需要去上班,也请你知道,无论妈妈在哪里,你在哪里,妈妈都爱你,非常非常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