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的时候,我就是个书虫。忙碌的父母并没有多少时间带我,更不会像现在大城市的父母那样精细培养,我是被放养的。家里清贫,只有几箱子书,书架和粉笔是我小时候的玩具。
我嗜书,也贪玩。可以一个人坐在里屋捧着书看一上午一下午,也可以出去疯玩到黑才回来。从小学起到高中,我语文就是时常得高分的,特别是作文,总会得到老师“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的评语。
高中时候原本兴趣在文科,但因就读的高中重视理科,总分排名靠前去读文科是会被人议论的。我那时又年纪小好胜心强,不服气也就跟着选了理科,上了一个月天书一般云里雾里,虽然很想转到文科,但碍于面子,一直没有勇气提出,就那么呆在理科班了。然后高考时候填志愿又两眼一抹黑,在一个见多识广的亲戚指导下,填了一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多么以理工见长的学校。
从入大学起,就被学校以严格的工科思维痛苦地训练着,直到在香港读完研究生毕业。7年时间,我也真心服自己的能忍了。
中学时代的文学梦想记者梦想已灰飞烟灭,从事这方面的职业几乎不太可能。一来重要的大学时代都交付给了严格的理科训练毕业后不从事这方面职业好像亏了;二来新闻也好记者也好广告文案也好,科班出身也一大把。
可我始终没有放弃写字这个事情呀,大学时候兴致勃勃做班级刊物主编,一做两年;工作初期,加入一个公益杂志社,专门远程采访赴边远地区支教的志愿者;也坚持自己写日记,在豆瓣上。
研究生毕业,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开发商,与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履历看起来完美契合。然而我在那里却待得如坐针毡。离开了学校,不以考试考核,我发现自己对那个部门的事务一窍不通。我试着用之前拼命三郎学习的精神来学那些图纸,那些工程量计算,然而,我学不会,我真的没有识工程图方面的天赋。职场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慢慢来,连环挫败几个月后,我离职了。
以上写了那么多,都是说明我身上一个拧巴的事儿:学着、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东西,喜欢又擅长的,却成了业余少的可怜的见缝插针。
2
从那个华丽丽的外企离职后,我灰头土脸地度过了大几个月的时间,到农村休息,也到大城市逛吃。人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的,但已经不能参加毕业生校招又没啥社会经验,我空有高学历也找不到工作。
于是我去了一家网络媒体,勉强度日。这段日子倒给了我一个新的开始:地产网络媒体,写稿子,做内容策划,采访专家,倒让我发现了自己专业和爱好的结合点了,我终于做得开心起来。
十个月后,我到了上海一家知名地产代理公司,做策划,也是文字和策略结合的工作。怀孕生子,时间呼啸而过,转眼已三年。
今年我原本不想参加什么网络课程。人嘛,在自己舒适区待着不挺好吗,又花钱又花时间的事情有几个主动肯做的,没有痛楚啃噬自己的话……?
所以,没错,我就是被痛到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快三十了,一事无成诶。突然发现自己对地产这一行做久了看透了就很厌恶,本就出身低微,越发对这样流淌着原罪的行业爱不起来。突然发现孩子有了开销大了,收入太低了。
接近而立之年,这样的发现,你说痛不痛?
再加上我逐渐认同了一个观点:人应该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才能自发地产生使命感成就感幸福感,才能付出一生,否则多做几年都是煎熬。
我的爱好,数着指头都能巴拉过来:除了读书就是写点儿字,其他都是蜻蜓点水中的点水啊。
就这样,我加入了一个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的写作课程。
一开始我是没有多大期望的。只是觉得或许每周交一次作业,能促进我养成写字的习惯;也许老师一周一次的讲解,能给我一点启发就值得了。“值回票价”这个说法,很重要。
再进一步,若能真靠写字来个阅读量100000+,那,我不求发达,能在家SOHO,带娃挣点钱可以兼顾,就更完美了。(做梦脸~)
呶,我的理工科训练还是有效的:在做一个决定时,瞬间给排好了最低期待值、最高期望值,位于中间的都可以欢快地接受。
一番衡量后,我加入了那个“天才儿童读书写作训练营”,别问我为啥叫天才儿童,我也不太懂~
3
我发现了一些让我惊奇的事情,在我开始写作之后发生的。
原来我时不时写一点文章,现在回过头看,感觉不忍直视呀,逻辑没逻辑,文采没文采,干货没干货,鸡汤没鸡汤。可怕的是我还觉得自己写的不错,那时候;
突然间写作的素材多了起来,要随时拿个纸笔或者手机打开记录才行,每天写个1000来字竟然不是大问题,从4月底我开始在简书上写字,我竟然已经写了20万字;
简书上码字还真的有人看!有几次被推了首页,在我没有首页投稿的情况下;前面写的多被拒稿,后面写的大多被各个专题收录;还有编辑找我要转载文章;还有个自媒体平台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们的作者团队。
我认识了几个因为兴趣而聚集起来的小伙伴,我们互助友爱,不知不觉,好几个人都进步了不少,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业余时间我都用来看书写字,家庭关系竟然…比之前还好些!
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写想写的东西,我在自己本职工作上也好像比之前有了些突破。
这都是怎么发生的呀?短短两个月内,就给了我太多惊喜和信心;码字8个月后的今天,更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约稿和合作邀请也在过来。
就像前辈讲的那样,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儿童,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埋没压制了那一抹才华。
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一年不过是白驹过隙一般,但这几个月的密度和成长,是厚重不可忽略的。我终于发现:
我不仅仅是重新捡起了写作这件事。
它真的,真的给我开启了未来更多可能性的一扇窗口……
*********
郭小果子,一天不码字就剁手的女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