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尔兰的一个小镇上,爱丽丝在超市干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超市的老板娘是个势力眼,对衣着光鲜的人点头哈腰,对衣衫破旧的人则态度恶劣。
爱丽丝是无数小镇青年中普通的一个,她没钱买衣服,没有闺蜜漂亮,没有男孩追,去了舞会也总是孤零零一个人。
在姐姐和神父的帮助下,爱丽丝远渡重洋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白天在商店工作,晚上在夜校学会计。凭着自己的努力,爱丽丝得到商店经理的认同,会计考试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久,在教会组织的舞会上,爱丽丝邂逅了意大利裔男孩托尼,很快陷入爱河,逐渐在异乡获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然而,姐姐的突然离世使她再次回到小镇,父亲早已离世,母亲现在孤身一人,爱丽丝现在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要回家乡了。
在这一个多月的假期中,街坊领居都夸她自信美丽,大方迷人。在纽约的学习使她可以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她的闺蜜和母亲也极力撮合他和小镇青年吉姆。一边是安稳的小镇生活,一边是异国他乡的理想?怎么选择似乎都有理由。
这个故事背景是1950年代,但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毫不违和,只需要把纽约换成北上广深,再把布鲁克林换成一线城市的郊区。
一个小镇姑娘来到大城市,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过。起初,会遇到一些困难,从出发那一刻离家的不安、恐惧,初到异地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第一次遭遇陌生人的恶意,对家乡的亲人和安稳生活的想念,未来生活种种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后来,你也会遇到一些不错的人,他们教你如何克服,你会慢慢适应,如何在餐桌上安分守己,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和陌生人愉快攀谈。爱丽丝就这样从一个谦卑的小镇姑娘,变成大城市里满脸洋溢着自信的摩登女郎。
回到小镇,每天和同一群人打招呼,沙滩上空荡荡的,岁月静好,前途光明。爱丽丝几乎不知道该怎么给托尼回信,告诉他自己舍不得离开了。
要不是那个恶毒的老板娘的话,打破了平静的湖面,让她意识到,这个小镇从未变过,还是喜欢闲言碎语聊八卦。而这些小镇姑娘的努力呢?那些长舌妇们都看不到。
电影的最后,爱丽丝登上返回纽约的轮船,这一次她可能不会再回来了。轮船上遇到一个同样第一次从小镇去布鲁克林的姑娘,爱丽丝像自己第一次坐船被帮助时那样,告诉她,“像一个纽约人一样思考”。这一次,它实现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当爱丽丝在夕阳下,目光坚定地看着托尼,字幕出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个小镇姑娘来到大城市,这个故事你一定听过,但结局未必像电影里一样。在我身边,反而更多见到回家乡的人,有些人一开始就选择了家乡,有些人早已打算好在外奋斗几年,但终究是要回去的,但还有一些人,在异乡漂泊的时候,心也在漂泊。
我们这个时代,对“乡愁”的概念早已淡化了许多,一方面,交通发达,另一方面,通讯便利。更多地让青年的心漂泊不定的是“955”还是“996”,“结婚生子一眼看得到死”或是“四处奔忙也买不起房”。
残酷而真实。
但我们的幸运也蕴含其中,我们有选择北上广的自由,也有回到小城市的资本。
最关键的是,你想去哪里。
02
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这本《城归何处》,这是一个城市规划师写的随笔,兼备专业性和艺术性。全书充满了人文主义者的关怀,提供了多个看城市的视角,从电影、书、民谣里,在旅途、调研时。反过来,城市的视角又为书影音们写下新的注解。
这本讲城市的书把电影也讲的很深刻,作者是一个实打实接地气的人,文笔说不上优美,但实在是好读。况且他在书里谈到的电影书籍都是我们平时看的那些,顿时更有亲切感。
读完这本书,又回到题名,城市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城市里的人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低技术的劳动将全部由机器人代替,也就是说,未来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里。那么其他的人该如何生存?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里给出了她的答案,未来没有用的人类会被分在“第三折叠空间”,处理来自精英们的“第一空间”和中产们的“第二空间”产生的垃圾。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北京折叠》郝景芳
当然,这只是一篇科幻小说。
未来无可预测,城市的发展也是。城市象限的CEO茅明睿说,未来城市规划只有两种出路,一是玩数据,二是下社区。也就是说城市未来的发展重点将落实在社区治理,因为社区是最基本的单元,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大数据将会是研究城市的重点手段。
茅老师的团队开发的城市辅助调查系统清晰展示了技术的进步。猫眼、鹰眼、辐音、海豚、谛听等等的工具,非常直观地揭露城市的种种问题。
话说回来,现代人的生活早已完全暴露在各种数字网络中,机器学习能力惊人,未来我们很大概率成为那80%无用的人。世界将掌握在20%的精英手里。
03
我们是夹在“乡愁”和“数字化”中间的一代人,被“乡愁”感动,也被“数字化技术”震撼。在上一代看来,我们冷酷,在下一代眼里,我们落后。
或许剧变不会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但不断学习依然是唯一能抵抗风险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