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的破窗效应可以理解为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偏与修复,慢慢地就会被看做是
心理暗示——远离负能量
这个虽然是一个犯罪心理学方面的概念,但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当你发现你身边充斥的都是摆烂、抱怨、消极的人的时候,你也就不免会更加消极。而当你身边都是积极、阳光、乐观的人的时候,你也会更加心情舒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想要变得更好、越来越好,就让自己处在好的环境里面,你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的就会受到正向的影响。
生活中遇到了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被发现,有可能后续会有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愈发地重视细节,往往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是导致问题发生的最原始原因。现在人们常说的“摆烂”其实就是“破窗效应”的一种体现,遭遇了一些挫折,就看不到希望,最终困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克服,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如果我们在困难出现开始的时候就给解决掉,补好了第一个缺口,那么后面的链式反应就不会发生。再到日常生活里,在家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总是把东西随意放,开始随意放一件衣服,一双鞋,久而久之,在不经意间家里就变得非常乱糟糟,可能连自己都还没意识到是变得如此乱的。避免“破窗效应”,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律,从第一件事开始,不要让坏习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凡事都要解决好第一个缺口,扣好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