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也就是16年的3月份,我就抱着一摞考研相关的书去图书馆占座了。我在比较早的时间确定了自己毕业后会继续读书,在排除了出国这个于我而言性价比不高的选项之后,结合我的综合排名情况,保研是蹦一蹦的目标,考研是一段需要沉下心的路,尤其是要考本专业“应用统计”,这个在大数据热潮中火起来的专业。然而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也会因为外界过多的信息而分心,我不得不去思考,在高成本的考研失败之后找工作是一个怎样的窘境,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一份正式的实习。正是这样的背景,让我明确了以考研为中心,同时着手准备保研需要的材料和工作需要的技能。
在当时的节点我分析了考研,保研和工作都需要笔试、面试和专业知识,那考研和保研有交叉的部分在于高数线代基础,英语和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而保研和工作都需要学术类经历和成果添彩,考研和找工作检验成果的时间比较晚,可以细水长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三个方向的准备,就需要抓好重点,关照有交叉的部分。
在过程中,浮躁和焦虑是经常困扰着我的,但是我又知道时间有限,我需要去尽量避免这两种负面情绪,于是我用表格类的工具去化解自己的焦虑,试着去想清楚每一项小任务都是在给未来做准备。3月份的主题是信息,包括知彼知己两部分,很多人都讲过,考研或者工作很大程度是在打一个信息战,收集信息要早也要勤,3月份的时候我了解各研究生院校的一些信息,包括招生政策,培养方向和夏令营情况等,了解的渠道是保研论坛,考研帮等,会有些非常热心的朋友把各大高校的信息进行汇总,那这个时候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把这些信息进行表格化的整理,要罗列基本信息,招生要求和重要的时间点。知己,就是对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一个梳理,是找寻能够写在简历里的经历,也是对自己3/4的大学生涯做一个总结,从而发现自己的欠缺和优势,欠缺的地方怎么弥补,自己的优势怎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个人陈述,研究生规划和推荐信都可以尽早准备。比如我当时了解到自己没有一个很高的英语成绩,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我的优势是有一些项目经验和比赛,所以我对自己的规划是在保证考研正常复习的同时考了次托福,发一篇论文,目标确定了就开干了。另外从保研论坛上了解到很多研究生院开放暑期夏令营,提前锁定保研的学生,而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也是个了解导师,展现自己的机会,但是很遗憾4到5月份陆陆续续投递了5、6所院校的暑期夏令营,没有收到任何一所学校的回复,我想是因个人排名不理想,也没有特别好的学术成果而失败,所以我的重心就又回到考研这边。关于工作的部分我想讲的是一直关注的互联网领域有很多暑期实习生项目,求学之后总归也是要工作,参加这些笔面试也是了解自己水平和感受竞争的过程,有一个阶段就是白天今天没课的时候在图书馆学习。晚上整理资料,填网申,工作经验的缺乏让我颗粒无收,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就只能收心备考了。
6月份的重点是期末备考,为提升综合排名做最后的准备。7月份的时候,考研夏令营和暑期实习生项目都没有接收我,于是选择回家,同时在家乡电视台的一份顶岗实习工作成为我的第一份实习。很多的考研经验帖中说,暑假是备考的核心阶段,8月份的时候回到学校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备战。9月份的时候,学校开始进行综测大排名,很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有了校内保研面试的资格,又得到排名靠前的几位同学要放弃保研机会,这个时候告诉自己是时候要争取一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知道我的排名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靠我学术方面的积累和对一些专业课的准备,让我成功的拿到了校内保研的资格,正是前期的准备让这份小惊喜落地。另外我们学校的保研名额确定相对较晚,在得到有面试机会和确定保研名额这个时间段很多院校免试研究生申请申报系统已经截止或者接近截止,这个时候应该是抓紧时间不错过每一个机会,我在3月份收集的一些院校信息和准备的个人材料又在这个时候有派上了用场,可以说前置的准备让我在后期相对轻松一些。
当保研名额尘埃落定的时候,新一阶段的竞争又开始了,去目标院校参加笔面试,笔试内容可以参考对应院校和专业的考研复试内容,一般在圣才学习网可以找到,也可以在论坛上找经验贴能帮助你尽快地了解考试的内容,这时候你和竞争对手基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即使你的过往经历逊色于他人,好的笔面试表现仍然会让你得到不错的结果。前期在托福口语的准备帮助我比较顺利地的完成了英语面试,而在专业课面试的开放题部分,二选一我选择了有关数据挖掘的题目,这部分虽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在准备专业知识时有所涉及,顺利地回答,最后得到了综合排名第二的成绩。
迷茫,是不愿意去看清楚;焦虑,是怕失败;分心,是缺乏时间管理。理解负面情绪,用信息表去化解焦躁,用阶段性小目标去撬动大目标,结果都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