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都会再一次感叹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高考,距离我已经整整13年了,相当于开启了十二生肖的新一个轮回。有时候回想起来,觉得有些难以置信,真的已经有那么久了吗?
2003年,是我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相比高考而言,让大家记忆更为深刻而惨痛的,应该是非典。在新闻里持续播放各地疫情的时候,远在黄土高坡的我们,似乎并未感受到太多的紧张和不安。也许因为地处偏远,连肆虐的病毒也不愿长途跋涉而来。
那一年的高考,注定是不寻常的一次高考。在没有经过我们广大考生同意和批准的情况下,传统的黑色7月竟然被提前到了6月。后来听说是为了照顾其他气温偏高地区的同学。其实,不管是6月还是7月,甘肃的早晚总是有微凉的风吹过。直到我几个月后去长沙报到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流火般滚烫的夏季。
我高考的时候,已经有部分省份开始自主命题,但我需要填上答案的是"3+X"全国卷。作为一直享受着改革"红利"的一代,我们幸运地搭上了文理分科的小火车。鉴于无法弄清楚冷暖气团和大洋流向,无法弄清朝代更替和历史名流,无法弄清体制变迁和艰涩理论,我在高二分科时果断选择留在理科班。尽管那时的我因为上课开小差,总是搞不懂电路图中被接入的到底是哪部分电阻,也搞不清如何用化学键把其他原子嫁接在碳原子身上,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当起了理科生。
果然,那些困扰我的小障碍突然某天就被一股神秘的领悟力给击溃,我的理化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在我认为我妈口中常常念叨的黑色6月其实应该是绚烂多彩的时候,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生命那一端的恶意。
。。。
2003年6月7日,终于我要奔赴传说中的战场了,虽然我的战衣只是一件已经穿了几年、袖口有些磨损的破旧校服。可能是由于太紧张,额,我的意思是太激动,我竟然在出门前发现自己发烧了…我的天呐,非典期间进入考场是需要测量体温的啊!机智的我爸果断带着我到附近的药铺打了一针,之后在早间凉风的吹拂下,我顺利地通过了门口的检查。
第一科是语文,当时的作文题目我早已想不起是什么。当然,最后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方格里到底码了些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按自己抄在准考证背面的选择题答案和后来查到的分数对比,阅卷的老师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好人。
第二科是数学,本应是我最胸有成竹的一科才对。还是阿甘的妈妈说得好,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得到什么。坐着考场里的我,打开试卷之后,心中瞬间就掀起滔天巨浪。我相信那一刻我不是一个人在无声呐喊。考试中,我还下意识地回头偷窥后排同学的试卷。待我把头转回来的时候,我不禁苦笑。笨蛋,你自己就坐在最后一排啊,而且现在是高考,即便后面有人也不是你们班的第一名啊。我终于以一种神奇的逻辑算出一道大题的结果,但遗憾地发现我无法将凌乱的毫无逻辑的推理步骤搬上考卷,只能写上答案及简单的说明,就差留下一句"老师你相信我,我真的会做"。本来期望着善解人意的阅卷老师能够领会我的一片深情,但分数给我的答复是"并没有"。
恍恍惚惚之间,在铃声中结束了这场关乎我人生方向的考试。走出学校,临近傍晚的阳光有些惨淡。我们几个人站在十字路口,就如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样,交换着各自落寞不安的心情。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吐出一句"考完数学,我觉得自己应该该干嘛就干嘛去"。也记不清回家之后,我爸妈在饭桌上是如何安慰和开导刚刚饱受摧残的我和我哥。后来听说,还有人交卷后哭着跑出了教室,足见这张试卷是有多糟蹋人。高考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各界都在吐槽出题者令人堪忧的智商。幸好,那个时候还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更没有人肉搜索。
第二天的科目是英语和理综,发挥得算是不错。最后一科结束,和三五好友闲聊几句之后便回到家里。并没有像考前以为的那样,获得一种强烈的解脱快感。虽然数学考得烂透了,但只要想到大家面对的都是同一套难题,也就没什么太大所谓。忘了那一晚在家有没有好好过一把看电视的瘾,只记得很平静。
。。。
接下来,就是拿着自己偷偷抄在准考证后面的答案,对照老师给的标准答案,估算自己的分数。作为一个保守派,我自己估算的分数不是特别理想,心情略有些惆怅。但我哥和小明一直给我打气,"你平时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不要把分抠得太紧,可以尽量估得宽松些"。最后也果然如他们所料,实际分数比我自己估算的要高出好几十分。
估算出大致分数之后,我们便开始填报与之相符的志愿。而某些发达省份的考生,则是静静地等待分数公布,然后再做打算。偏远山区信息闭塞的我们,做出如此重要的决定的依据,竟然就是一个自己估算的粗略分数以及学校老师凭借自身智慧所划定的一本分数线。我们不太清楚要填上的这所学校排名如何,我们也不清楚要填上的这个专业要学些什么,我们更不清楚毕业之后又有哪些就业方向可供挑选。在迷茫和猜测中,我们就这样草率地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的人生轨迹,犹如我们跪在庙堂里闭着眼睛摇出一只竹签。
相比其他人,我和小明的决定可能要谨慎和理性许多。我们的诉求非常明确:一是争取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校区;二是选择一个具备良好就业前途的专业。我们甚至花钱去网吧在湖南大学的官网仔细查看学校介绍和专业明细。最终,我们商议好在第一志愿填报湖南大学。由于经济学专业在全省只招收2名理科生,小明为了让我能有更大的成功几率,填报了同一校区其他院系。当然,我爸妈也收集了很多过来人的"建议",他们意向中的学校是厦门大学、中国公安大学等。
填报志愿的那一天,我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走到街角的一处啤酒摊。我从兜里掏出几块钱,要了一瓶啤酒。把啤酒灌进喉咙之后,我在一种飘飘然的晕乎中走回了家。恰是中午,我爸妈正在准备午饭,喊我吃饭的时候发现我居然喝了酒。睡了一觉,下午准时到达学校,向国家上交了决定我命运走向的那张志愿表。那一刻,我是自私的,我完全没有考虑父母对我的期盼,满脑子想着的只是"填上湖南大学,就能和小明考进同一所学校,以后在同一个校区天天见面"。
。。。
过了好些天,成绩终于公布,虽然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与我统统无缘,但也没想到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居然也算靠前。又过了好些天,从学校领到了录取通知书。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岳麓书院,通知书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淡雅的封面,形似一扇为你开启的大门。看着自己的名字印在纸上,心里的确有一种小鹿乱撞的激动。我妈在看到我的通知书时,应该也开心了几天。再后来,她就不开心了。一来是因为湖南大学在我们那里并不是什么响当当的知名高校,二来是因为我没有能遵从家长的意见私自填报了志愿。
就这样,我人生中那场曾以为是最重要的考试落下句点。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高考不过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考试,比它艰难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且与高考相比,后来再遇到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有机会去好好地思考和抉择,而不是轻率地靠着猜测和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做出决定。
那件曾经被我们当做"天大的事"的事,回头再看,其实只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