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很奇妙的事:上完课回来,舍友都开始坐在桌前开始刷手机屏,我在一边默默的泡脚。突然,2号床的哥们刷到了一条小视频:里边高唱: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我说了一句:“好吵啊,这什么歌,难听!”
一句话,引起全宿舍舍友对我的“抨击”:“小岳,你连这个都没听过?你是穿越过来的吧?”“我们的岳老板已经与社会脱节了”…
我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仔细想这个问题:我真的与社会脱节了吗?我也才是95后啊!我也每天在读书,学习,为什么感觉没学到我们这个社交圈的“流行元素”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们眼中的常识只是时下正被人们热衷追求或者广受大众喜欢的流行元素。比如,抖音短视频中N多个小视频都在用的流行音乐《沙漠骆驼》、《念诗之王》,被大众炒热的幽默段子、各种讽刺意味的梗……
而这些也正是我这个偏佛系的青年最不感兴趣的!
我不得不承认当下这些东西是很火热,高分贝的电子音乐、幽默段子等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这些真的可以被长久流传吗?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首被大众疯狂追求、喜爱的音乐,从2000起的《江南style》、《小苹果》《狐狸叫》到最近的《学猫叫》《沙漠骆驼》《卡路里》,这些电子音乐在一些小视频的催化推动下如心电图般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完一个又一个冬天……一旦有下一首类似的音乐发布之后,当下的火热就会逐渐被时光掩埋,被人们遗忘,永远封存在记忆里……
网络用语、幽默段子亦是如此,从“diss”、“皮一下很开心”到现在的“skr”“确认过眼神”“杠精”等等,总会在人们的大脑中渐渐被冲刷掉,而曾经我们都因为不想被别人嘲笑“土”,或者想表现自己的说话风格无数次在口语、文章中使用过它们。
现在看来,当时人们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博他人眼球,使自己更好融入当下的交际圈!
李海峰老师曾在《我为什么看不懂你》中说,“要知道活跃度越高的用词,越容易’过时’,尤其是网络用语”。或许这些流行元素“潮起潮落”般的原因是当时的活跃度太高,以至于一旦有新元素出现,就会热度下降,哪怕没那么过时,但和它当时的热度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吧!
我不确定当下这些流行元素会不会长久,但我衷心祝愿它们经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
我没有在这讽刺音乐作品,或者调侃喜爱这些流行元素的人,因为这些本身没有任何的对错可言,只是单纯的将我的思考过程分享给大家!
我记得白岩松老师曾经在回答记者为什么不开微博,不用微信朋友圈的问题时,回答说:“我不认为我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迟早会出现在我眼前”。
于是,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为什么舍友说我与社会脱节了;
因为他们该看看《红楼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