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了一篇极其接地气的关于喝的文章《不如,我们一起喝一杯吧》☜点击阅读原文之后,陆续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出关于咖啡的文章,于是翻出来很久之前的相册找资料,也算是找到了一些吧。
我可以毫不避讳的说,对于咖啡的认识,是从一杯星巴克开始的。这个起点很大众,毕竟这是大部分国人认识咖啡的气起点,但这并不影响我后来对咖啡的了解。虽然到现在,我对于咖啡也知之甚少,但是用我仅有的一点皮毛知识与你们一起聊吃聊喝,也很开心。
先说说越南咖啡豆吧
对于咖啡比较熟悉一点人普遍会认为越南咖啡“产量多但不好喝”。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咖啡豆——罗布斯塔种,高含量的咖啡因导致了又苦又涩的口感。我们现在喝到的咖啡主要分为两种——阿拉比卡种(Arabica)和罗布斯塔种(Robusta)。(我知道肯定会有比较懂咖啡的人在提醒我:还有一种利伯瑞卡(Liberica),但是据我所知这种咖啡现在已经基本退出了商业市场,种植量已经变得非常小了,所以可以忽略了。)
前者的口感更加香甜,所以很快被市场接受,比如麦当劳、星巴克、COSTA的咖啡就完全或者是大部分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但是,阿拉比卡种不耐寒、也不耐霜、更加经受不住任何的虫害,对于种植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罗布斯塔种对环境一点也不挑剔。越战后,政府寄希望于种咖啡迅速崛起,“好种”的罗布斯塔种很快占得先机。到现在,越南大概有95%的咖啡都是罗布斯塔种。
滴漏咖啡
我在越南喝的第一杯咖啡,是在火车站旁边的茶水摊。老街,是一个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记得那天走出火车站的时候已经傍晚,一片昏黄灯光笼罩下的老街看起来更像是上个世纪的油画。沿街的茶水摊密度很高,每一家都是非常低矮的桌凳围成一圈或者摆成一排,中间的小桌上摆放着一排“越南滴漏壶”。
随便找了一家坐下来,要了杯咖啡。和咖啡一起送到面前的,还有一个糖罐和一杯凉茶。等到我迫不及待喝了一大口咖啡之后,才意识到老板娘刚才一直往我面前推糖罐的动作是多么好心的提醒。咖啡真的是超乎想象的苦涩,重重的苦涩味道直逼国人喝的很多中药汤,难以下咽。自认为是个非常耐苦的人了,但是刚刚闷下的一大口咖啡也真的像是一记重拳狠狠砸在了胸口。
没办法,乖乖加糖吧。一勺、一勺、一勺......我怕加的不够多,甜味会在与苦味两军对垒的时候败下阵来。讲真,如果不够甜,我是没有勇气喝完一整杯的。
滴漏咖啡遍布越南街头的所有地方,以至于后来的每一顿饭都有滴漏咖啡的陪伴。不管是路边粉店,还是酒店三餐,滴漏咖啡总是饮品里面的主角。只不过酒店的咖啡多了炼乳,厚厚的一层在杯底。等到咖啡接完,与炼乳搅拌均匀喝,口感也确实顺滑了很多。
蛋咖啡
其实我一直在好奇,鸡蛋与咖啡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想象里的这两种东西应该不会衍生出好喝的东西来。可是,结果让我意外。
据说这是早些时候为了应对牛奶的缺乏而发明的一种咖啡喝法。用打发的蛋黄取代牛奶,口感非常像卡布奇诺。不过,现在就算是在越南的很多非常传统的咖啡店里,也很难喝到单纯的蛋黄+咖啡的组合了,除非你要求。大部分店家会用蛋黄加上牛奶打发成厚厚的一层奶沫置于咖啡之上,喝一大口,泡沫绵密醇香,没有丝毫鸡蛋的腥味。
真正传统的越南蛋咖啡有一层厚厚的炼乳在杯底,少于三分之一杯的咖啡,然后整个咖啡上层都是打发的蛋黄。喝之前用勺子轻微搅拌一下,然后将裹挟着大量炼乳和蛋黄泡沫的黑咖啡一口喝下去,这样,炼乳的醇厚香甜盖住了罗布斯塔的严重苦涩,蛋黄的绵密也使得整杯咖啡的醇厚口感提升了很多。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咖啡厅将底部的炼乳用鲜牛奶替代,口感清淡不甜腻。
鸡蛋咖啡真的是我目前喝到过口感最为醇厚的了。极尽苦涩的黑咖啡和香滑绵密的蛋黄泡沫,最大限度的释放了咖啡因爆裂一般的香味,但同时又一种温和的姿态进入口腔。这真的是一种超级神奇的味觉体验,也就是从此刻开始,不得不相信食物的组合是一件多么微妙的事情。
如果去越南,请你一定要去尝试一下鸡蛋咖啡。加了炼乳的、不加炼乳的、加了牛奶的、不加牛奶的......各种各样的,都要试试。
邦美蜀
邦美蜀,这个地方被称作“越南咖啡的首都”。埃地族则是这片区域最擅长种植咖啡的原住民了。在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味。除却密集的咖啡店、咖啡摊,每家每户也随时烹煮着自己的咖啡,这像是中国家庭的一杯茶水一样普遍和常见。
当然了,比起来装修整洁、服务专业的咖啡厅,我好像更愿意尝试街边简陋的咖啡摊。这些咖啡摊好像也从来不会打烊,不管是清晨5点早起还是午夜12点晚归,都会在街边看到擦桌子摆凳子忙碌着的老板。伴着昏黄的灯光,这些勤劳的人们准备好了氤氲冒着热气的咖啡,随时恭候着“没有回家”的客人。
咖啡摊的咖啡都是已经做好,装在很旧的塑料瓶里。你来,就倒上一杯,自己加糖、加奶或者加冰。然后坐在低矮的小凳子上,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歇歇脚,顺便看看这里的街景和过往的路人。
“越南咖啡大王”
这是一个在外媒口中非常烂熟于心的名字——“越南咖啡大王”邓黎原羽。他将邦美蜀城北的中原咖啡村打造成了全世界最具地方特色的咖啡博物馆。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器具,还有以咖啡种系命名的咖啡品尝区。整个博物馆的氛围带着浓郁的信仰色彩,无时无刻闪烁着热爱生活的光芒。
也就是在这里,我看见烤得深黑的咖啡豆泛着油润的光泽,气质直逼曼特宁。捧在一把在手里,会沾上深黑色或者深棕色的油脂。越南豆大多都是深度烘焙,因为稍微过度炭化的咖啡豆会少一些与生俱来的极度苦涩味道,以奶油增香,来更多一层的减少喝咖啡时候的焦苦味儿。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博物馆的咖啡品尝区菜单上的一套“咖啡能量法则”:思考、发现、灵感、创造、成功。与五个词对应的,是五款咖啡。每个人在走进这里的时候,会首先选择一款,可以说是非常精确的心理暗示了。哈哈,你猜我选择了什么?
在越南的那些天,结结实实被咖啡包围的行程里,夹带着浓郁淳朴的咖啡香味种植在记忆里面,越来越悠远。这是一场可以放肆虚度时光的旅程。
这和欧式咖啡的体验完全不同,脱离了钢筋水泥的快节奏生活,其实在这里,更能够彻底的知道一杯咖啡荡漾在唇齿间摇曳出来的味蕾韵律。简单也好热闹也好,反正都是愉快的生活。
有人说,早起的咖啡喝得沉默,因为沉睡的身体在等待唤醒;中午的咖啡喝得热闹,因为活跃的大脑在准备下一场风暴;而到了晚上,咖啡喝得安然,因为身心俱疲只想放空。反正,每一个时刻吧,都有喝一杯的理由。
于这湍急的时代洪流,越南更像是一艘慢船,不肯被迅速更迭的浪潮带走。
也好,那就缓缓前行、保持自我吧。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做了个决定:“咖啡”相关的文章我会持续写下去的,因为真的很有意思。不管关于咖啡你是不是知道的比我多,或者知道的更专业,都欢迎留言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