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提起梅特林克,可能让很多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充满了神话和梦幻色彩的《青鸟》。由他所著的《花的智慧》这一本知识性的散文,虽说已经竭力避免专业名词,但相对其他的书籍还是略显生涩,在很多的时候都容易被忽略。
这本《花的智慧》正如作者自称的那样“他对植物学并没有什么新发现,而只是通过观察证实了花卉,尤其集中体现了植物一生趋向智慧和精神的努力。”诚然,书中很多的观点并不新鲜,在很多生物学的专著中早有论述,甚至它还没有那些专著中解释得那么透彻明了。
读《花的智慧》不应该带着专业书冷静思维,他更像一首流淌的小诗,要用心细细体会。虽然他向我们细细描述的内容蕴含了很多生物学中花卉遗传生存的知识,但它并不枯燥,并没有一本正经地讲诉正统的知识,只是通过灵动的语言,将花卉的智慧和魅力娓娓道来。高中的时候我是学生物的,平时也爱看一些动植物的电视节目和书本,但《花的智慧》给我带来的感觉是特别的,它让我感受到原来学术的知识也可以如此地生动,也让我深刻的感悟到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顽强。
那么这本书主要讲诉的是什么的呢?或许可以用“植物王国的生存故事”来形容。就如同书中一开始部分说到的那样“所有花卉树木都力行完成它们的使命,无不以无穷繁衍自身特有生存形态的方式,雄心勃勃地蔓延,征服这个星球的表面。为达到这个目的,由于存在土壤束缚这个律条,它们必须克服比动物繁衍更大的困难。因此大多数花卉树木都要借助于各种化合反应,某种装置,乃至某些圈套这些手段的使用,在诸如机械,弹道学,航空,昆虫观察等方面,常常先于人类的发明创造。”
随着作者生动的笔触,我似乎看见了花儿们为了繁衍后代用尽浑身解数,它们不再是我们印象中根扎土壤,毫无情感的东西,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到孕育后代,花儿们就像一个个生动的人,拥有人类的情感,甚至还比人类多一份纯粹和坚定。
在它们的看来,它们的使命就是生存,为了生存它们愿意迎接任何的挑战。就如书中写到了那棵生在悬崖边上,已经扭曲成手肘形状有着巨瘤的树,无论环境再怎么的恶劣,它都依然向着有阳光、有水分的地方蔓延,从不轻言放弃。又如植物们为了繁衍后代,而进化出来的种种奇妙,它们通过娇媚的花瓣、芳香或者甜蜜汁液以及其他一切的方法,让雌雄蕊的爱情能得到结晶。还记得书中描述兰花为了让花粉成功到达花柱,所设置的精妙机关。“昆虫停落在展开着迎候它的下唇瓣上,收花蜜芬芳的吸引,它力图深入到底部,触及到含有花蜜的圆锥形容器。但是,那条通道却故意变得十分狭窄;昆虫在前进时脑袋势必会撞到浅口盆上。那个不堪一击的浅口盆立刻顺着一条合适的浅条裂开,暴露出抹有粘液的小球。结果,当昆虫离开花朵时,便把两个小球,连同两根支撑小球的短茎及顶端的花粉包统统带走。”这只是花朵利用智慧授粉的其中之一,书中还栩栩地刻画了更多的例子,让人看后不禁萌生敬意。然而这还不是他们的一切,在花粉成功传递之后他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将种子送走。
如果说对于动物而言,父母的陪伴和庇佑对于孩子来说是琼浆玉露的话,那么在植物的世界里,如果一颗种子无法逃离父母阴影的话,它们将无法生存,有限的阳光、雨露等资源会把他们扼杀在摇篮之中。
于是每一位父母都为了把孩子“送出去”而苦思冥想,各显神通。书中就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睡莲、鞭子草、扑蝇草、茅膏草等植物“送子”的奇妙方式,还对蒲公英的“滑翔机”、槭树翅果的“螺旋桨”、椴树苞片的“飞行器”等先进技术进行了令人惊叹的描写。
看到这些“先进的技术”,让人不经感慨,人类曾经或者现在还在挖空心思,费尽心血研制的种种,竟然也只是拾人牙慧,拙劣的模仿和复制而已。不知道当人类为了获得成就而洋洋自喜的时候,在植物的王国里会不会传来阵阵轻笑呢?
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触的不仅仅因为它生动的文字,更是里面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和热爱。看《花的智慧》很容易会被里面对生命的追求所撼动,那种返璞归,能让早就被当今社会繁忙的节奏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歇息。看着植物们对“生”的执着,会让人心中涌现出无限的勇气。
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尽千辛万苦植物学家无意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物种,他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将其做成标本,文章是赞扬他不辞劳苦和贡献精神。然而每次想到这篇文章我都会疑问,为什么人类总喜欢独占?标本再美丽也一样还是没有生命的,就算再怎么保持完好,不过一具尸体而已。我们总喜欢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世间万物简单粗暴地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
我们鲜少会站在其他物种的立场去考虑这样做好不好,正不正确,只是一味根据自己的有限的认识和自我的思维去思考,为了征服其他的物种、征服自然而不断一意孤行。
而《花的智慧》以植物们的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片天地。我们都知道花是没有思维的,具有思维的只有人类等一些高级的生物;我们也知道那些书中作者多次提出的掌握了先进技术花朵们,其实也并不是它们创造,那只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还记得《佛与牛粪》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一起坐禅。东坡问禅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只因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那么自认为有情的人,为何看待别的物种却是无情的呢?实在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