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五岁半的法国贫穷少女,和一个比她大十二岁的中国富家公子,于一次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樱桃色的口红,镶金带条的高跟鞋,一顶男士呢帽就是渡船上的全部风景,多么迷人特别的白人少女,他小心翼翼的靠近,连递烟盒的手都是微微颤抖的。
少女知道他是有钱的,所以没有赶他走,并默许他送她回寄宿学校,默许他握她的手,默许他在学校门口等她,跟着他来到公寓。他们每晚都在疯狂的做爱,他们成了彼此的情人。
少女在肉欲中获得金钱,男人通过少女获得优越感,他们各取所需,他们心里清楚明白他们不可能有未来。
即便如此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他为她洗澡、冲浴,宴请她的家人,忍受一家人的歧视,他甚至祈求父亲允许他娶她。他怯懦自卑,没有父亲带给的财富,他什么也不是,他没有力量,他只能抱着她哭。
十五岁半的少女懂得这爱情吗?在这样一个年龄,就体验到了那样激烈而私密的情欲,就体验了那样绝望的感情,就体验了以不谈爱为前提的爱。碎片化的描写,阴冷的笔调,甚至大多数都在述说她糟糕透了的家庭生活。
在离开越南回法国的邮轮上,她看到他那辆黑色汽车停在偏远的角落,她知道他在看她,她也一直看着他,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仿佛是命中注定般,有人弹起了肖邦的曲子,她才发现,她多么爱他,多么想念堤岸上的那个男人,然而他们已经远隔重洋,再也无法想见。
战后的许多年过去了,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的声音已然苍老,但她却在一瞬间听出了那是谁,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一个垂垂老矣的女人,在经历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写作,开始回忆着自己的十五岁半,娓娓道来在浩荡浑浊的湄公河上发生的那段不为人所知的往事。
《情人》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第三种爱情》,这种爱情,就是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感动,每个人都守口如瓶,每个人都讳莫如深。它是一条暗涌的河流,奔腾不止,泥沙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