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灵康庙
古岙深深藏古寺,青山迢迢隐逸处
——水花灵康庙与岱石尊王的故事
雁荡山脉,逶施西来,至太湖山入境,山东为秀岭,逾岭再起为柏山。旧志记载:“唐开元时,一柏姓人士隐居于此,故山名柏山,岙称柏岙”。
明朝永乐年间,黄岩田园派诗人张羽,曾作《柏山八景为王廷温赋八道》,其中《榆桥春水》诗云:“三日溪南雨,新波拍石梁,洞打深不锁,流出落花香”。
清康熙执政中期,柏岙榆家溪畔,兴建了灵康庙,主祀岱石尊王,兼奉康、阮二王、宋九尚书、吕祖纯阳诸神像,古碑林立,香火兴旺。
这岱石尊王究竟是谁呢?
据说,汉朝时期,朝廷内有个姓董的尚书,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受皇帝信赖。 有一年天时不利,灾祸四起,民不聊生,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再如此下去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定!皇帝非常焦急,寝食不安,每天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却无计可出。朝列两侧百官,面面相觑,大气不敢出,就怕再惹皇帝不悦,而引来祸事。
正在此时,门官传报,说午门外有个疯疯癫癫的道士要见皇帝。“疯癫之人,怎可见朕,轰出去!”皇帝怒道。本来就烦心之事如此之多,已搅得皇帝焦头烂耳了,哪还有心情去会疯癫的道士!身旁的柳公公见状,在皇帝身边耳语道:“我们已经商议了这么多天,都没有良策解决目前的困难,说不定这是上天派来的,给陛下送良策,但见也无妨,陛下,您觉得呢!”
经柳公公如此一说,皇帝也觉得也有些许的道理,则传旨将道士引到殿前。
只见此道其貌极丑,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浑身散发着恶臭,经过之地,旁侧之人无不用双手捂住口鼻,还有一些人实在不忍,在旁侧大吐。快到殿前,皇帝也起厌恶之情,想驱他而去!
柳公公道:“暂且看看他有什么,如果没有再驱也不晚!”
皇帝强忍着性子,问道:“你有何良策,尽管说来,如果没有,自️有你的欺君之罪!”
那道士缓缓说道:“不急!”
只见那道士从那已经不见原来是什么颜色的道袍中,取出一个葫芦,摇了摇葫芦道:“如果陛下敢喝了此葫芦内酒,即可保天下平。就怕你不敢!”
皇帝一则苦于没有良策解决目前的困境,再者也被道士激将而起,命人接过酒壶,准备喝也!皇帝揭盖一看,见里面是清水,仔细一闻,却觉得有股异味,直冲鼻子,原来道士身上的极臭之味就来自于此酒!正在疑惑之间,喝还是不喝?短暂的思索之后,为了能够救百姓于苦难之中,就算献出生命又何妨!皇帝拿起葫芦,准备仰头而饮!
就在此时,董尚书跃身而出,奏道:“陛下,您是一国之尊,举国上下,唯您马首,切不可草率从事。如果真的需要有人为此而献身,应该用臣之贱命,以臣之命,换陛下的安心与举国上下的安宁,臣也自觉幸也!所以此酒臣当代食之。”说罢,夺过葫芦,还没等皇帝与大臣们回过神来,董尚书已经一仰脖,把壶里的不知是毒是仙的酒一饮而尽。
董尚书喝了此酒,顿时酒性发作,胡言乱语,疯癫如那道士。正当大家大呼上当之时,寻找那疯癫道士,那道士早已不知去向!董尚书几日几夜不省人事,也一命呜呼。
在朝堂之上说发生的事情与所说之言都会被专职文书记录,后来文书把整理之书,反复阅读,发现董尚书与常言不同!不敢就此误事,禀奏皇帝,皇帝与大臣商量研究,真的找到解决国家困境的良策,一年后,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在举国同庆之时,皇帝感念董尚书的为自己与国家和百姓而不惜献上自己的生命,更为了惦记他的为国为民之功德,也由于他为自己代食那壶奇臭难忍的是毒是仙的酒,则封他为"代食尊王"。
那为何“代食尊王”后来为何又改称"岱石尊王"呢?
原来,董尚书那天喝的奇臭无比的洒,并不是毒酒,而是仙酒。那个疯疯癫癫的道士是玉皇大帝派来的仙人。就是因为看到人间疾苦,又苦于天机不可泄露之戒律,而又觉董尚书体百姓之疾苦,助百姓度过之苦难,想引渡他上天,所以派一仙人在大殿上上演了此戏。
董尚书喝了仙酒,受了仙气,过几天又复活了。为了能够救助更多苦难的百姓,他不在京做官,也扮成疯疯癫癫的道士,云游四方,不断地救赎着在困难中的百姓。最后看中秀岭一带的秀丽风光,就在此定居,自称"岱石尊王”。
后人为了惦记“岱石尊王”给百姓救助,众人集资建了庙,起名为灵康庙,即是也惦记岱石尊王会显灵,保佑百姓安康!并在庙中供奉“岱石尊王”,以感谢与再次乞求“岱石尊王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