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几天前,我在朋友圈和公众号都发布了这张“请假条”。
为什么突然不写了?除了“输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输出的要求”,最真实的原因是我经历了一次“情绪低潮”。像咸鱼一样,什么都不想做,提不起精神,不想说话,就想看看电视淘淘宝吃吃喝喝晚睡晚起。
“情绪低潮”似乎每隔一阵就会如约而至。以前我会紧张又愤恨,觉得自己变颓废了;后来发现好像有点意思,每次低潮之后,还可以恢复到“鸡血状态”;而这次,我直接坦然接受了它的到来,像个老朋友,共处几天,自然又会离开。
我先找到几个朋友聊了一下,基本知道了症结所在,之后就在朋友圈和公众号请了假,让自己彻底休息,没写作没打卡没运动没日记,随心所欲。
可能是这种“不抵抗”,反而让低落的情绪很快就消化殆尽,毫无压力的半个月之后,有意识看了几篇“心灵鸡汤”,就元气满满地回到了工作状态。
02
回想起最近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在弗兰克尔先生提倡的意义疗法中,有一种操作叫做“矛盾意向法”。简单来讲,就是当你恐惧或焦虑时,不逃避不抵抗,反而用幽默自嘲的方式接纳它,并期待最差的结果降临,这种坦然反而会让负面情绪很快过去。
书中举了个患者的例子,一个年轻人在公众场合会紧张到冒汗,一冒汗就更紧张。经过几次咨询之后,他试着告诉自己,“我今天就要当着大家的面出120公斤的汗”,实践了几次之后,就摆脱了这种恐惧症。
我这次就想试试可以低落成什么样子,看电视到半夜,吃垃圾食品,不用控制情绪……半个月后,我觉得够够的了,这样的生活好像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颓废的状态自然终止,我开始希望有更优质的睡眠,期待恢复阅读和写作,不跑步更是让我腿痒。
我接纳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与之和睦相处,它也就放了我一马。
03
“情绪低潮”之后,我还是进行了自我检视。这并不是毫无征兆地就发生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之后又该如何避免?
原因很简单——就是“贪多嚼不烂”,参与的事务过多,不仅有压力,分散的精力也导致每一样都没什么进展,没有正向反馈,就慢慢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我停下来,梳理了一下自己同时在做些什么:写作(007)、阅读(同时在看18本书,整理的时候差点吓死)、跑步(一周2-3次)、摄影(同时学习2个摄影班)、投资(自己看书+笑来老师推荐的美股实操)。同时,我还是条正经八百的银行狗,也是个自认为比较称职的妈妈。
逐条写下来,思路自然清晰了。最大的矛盾,是有限的精力和繁多的兴趣爱好,解决方法就是做出更合理的安排,比如将最近的阅读集中在投资和财报方向,这方面的阅读本身也有利于从事的信贷工作,写作与阅读摄影育儿相结合,摄影与亲子陪伴相结合,跑步和摄影班的学习每周只占用很少的时间,不做变化。实践几周之后,可以根据效果再进行调整。
时间不早了,我该睡觉了。谁还没个几次“情绪低潮”呢?接纳它,自然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