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有话说》,这本书是崔永元老师在2018年12月份刚刚出版的新书。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是:说真实的话和说正确的话是两回事;第二个是:崔老师的说话之道;第三个重点是:崔老师的做人之道。前面为大家分享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崔老师的说话之道。
01 真诚
崔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崔老师机智幽默,口吐莲花,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笑。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崔老师的口才特别好,生活中也应该是一个非常爱说话,且积极乐观的人。但实际上崔老师在私底下却是一位非常沉默寡言的人,甚至早年还患过抑郁症,一度走到自杀的边缘。崔老师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主持人,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但他对会说话的理解跟我们不太一样,会说话并不是多说话,而是少说话;会说话最重要的不是口才好,而是要真诚。
说到真诚,还记得我们一开始我们讲了那个,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的忘词儿的男演员吗?处理这样的尴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崔老师说,最好的做法就是表现出:真诚,其实崔老师觉得处理这样的尴尬非常简单,就是直接告诉观众:“对不起,我忘了。谁能提醒我一下吗?”因为这首诗词绝大部分人都会背,相信很快底下就会有人大声提醒他,用不着几个字,他就能回忆起来了,让演出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完全不需要自己一个人站在台上独自承担这个小小的“灾难”。 其实,当什么办法都没有的时候,真诚本身就非常有效的办法。而且实际上,崔老师在几十年的节目主持生涯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时刻,真诚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02 倾听
崔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而他对高水平的主持人的标准就是少说话,多倾听。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最好的表达者往往都是最好的倾听者,在某种程度上说,倾听比说话更重要。崔老师说,听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已经录好了,你负责听就好了。另外一种是在交流的时候你不只是听,还要说,要回应。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做好两件事:首先,听的时候需要一个放空自己的心态,这样你才能听见别人在说什么,才能决定你要不要继续听下去,要不要听进心里,或者是否选择辩驳;其次,你需要提高自己听人说话的审美,要把自己的耳朵练尖、练顺,也练正,这样才能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以及那些奥妙的心思和弦外之音。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故事都是一座大大的冰山,能够说出口的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不仅要“看见”水面上的那一角,也要“看见”水面下那些隐藏的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像崔老师说的:一个好的说话者的角色并不是一个说话的人,而是一个会听别人说话的人。
崔老师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甚至他说,自己成为一个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也纯粹是机缘巧合。在之前他的人生理想中,从来就没有一个“成为一名主持人”的选项。在一开始主持节目的时候,很多人都告诉他,只需要坚持两三期,后面就会有人来代替他,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做就是20多年。
03 心态
但是就是20多年的主持人生涯,让他慢慢懂得了倾听的重要性,也慢慢让自己懂得放下。在崔老师刚做主持人的时候,总会带有一份年少时特有的得意和小骄傲,很本能地认为自己就是主角,大家来录节目或者看央视的节目就是为了看崔永元的。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甚至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并且还经常在节目之前准备很多名言警句,准备在谈话的时候口吐莲花,尽情发挥。
但后来,崔老师慢慢意识到,大家来看节目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于是他开始调整心态,让自己的角色更接近于配角而不是主角。自己说得有多好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一场真正优质的谈话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因为,嘉宾说得好,和自己说得好同样重要。而对于自己表现得好不好,我也就真的放下一些了。
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角色转变,崔老师开始真的不那么把自己当回事儿,才发现自己的整个状态完全放松了下来,也不需要再做什么刻意的准备,而是更多地把对方的情绪、状态调动起来,给对方营造一个最舒适、最安全的谈话场,让对方完完全全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就像崔老师说的,作为主持人,他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说得夸张一点儿,作为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整个的节目进程中,观众觉得他几乎不存在,那可能就是最高境界了。回到生活中也是一样,每个人总是以为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才是对话的主角,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在跟对方沟通和交流,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规定必须按照我们的秩序运行,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慢慢放下自己的过程,我们要慢慢学习,学习如何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进行安置;学习如何和自己、和他人,也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