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朋友提起,“自己本能地厌恶某些行为和人,尽管这种厌恶可能是偏见,心底却有一种自我赞同之音想要纠正异己者,甚至需要辩驳对方才能解恨;自己却又时不时在偏见和个人自由之间摇摆,倍感矛盾”。
封面照片里,男女有话要说,却又沉默不语,望向远处的眼神深埋渴望却又不忍相对,男人向前微抬左腿以卸去双臂环抱造成的排斥表象,女人双手叠置身后昂起胸脯以示不屈,两人此刻正在威尼斯格拉西宫,一场共同喜好的展览看到一半,对于前方水面停泊的小船与站台组成的画面是否属于本次展览内容而争执不下,冷战开始了。
上面这段文字是现编的,为了切题。任何人看这幅图的细微感受不可能相同,行诸文字更是千差万别,因为从基因起始,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机遇、工作等许多方面不可能相同,于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刘德华,我们天然地在偏见中生存和灭亡,这是正常的。
事分两面。有相对的偏见,同时,有普世价值观,比如,正直、善良、良知、勇气、节制、勤俭等等,即使十恶不赦者,内心也往往有不忍甚至忏悔,说明普世价值观在发挥作用。
但是,人性善恶交织,甚至反复,很难简单说,这是个好人,或者,这是个坏人。倚靠特定的条件和背景,好人会变坏,坏人也会变好,于是有了1971年被迫中止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参加实验者是随机找来的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在模拟监狱里,七天过后,有的狱卒,人性中恶的一面逐渐占了上风,同时,有的狱卒变成了反对施暴者。
有的人,偏向于偏见;有的人,趋近于理性。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只要不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因此判定为恶之花,但是,任何成年人都有独立性,应该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
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于是,身旁有个善意且理性的提醒者,幸运的话,有位智慧的老师(人或书皆可,值得仔细鉴别和追寻),能不断打破自己对于偏见的界限,更趋近于理性和成熟,这是通往持久快乐的门票。
善意且理性的提醒意味着,较为客观和全面地展现自己的看法,这是自己的自由,展现完毕即可终止。对方是否回应甚至作出改变,这是对方的自由,当对方无动于衷甚至反驳时,心生埋怨和情绪对抗、不惜动怒便是人性弱点了。好消息是,这一弱点可以有效控制。
不断提醒自己,对方是独立个体,脑袋也是别人的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权是整个文明社会的基石,我们还是别尝试撬动这块石头了。逐渐地,随着“人格独立、权益平等、选择自由、结果自担”观念在头脑中扎根,情绪对抗在彼此间卸下,自己更快乐和理性,对方也更可能会心一笑。
快乐还是愤怒?开关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