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射箭这项运动是在2016年,一开始就是接触的传统射箭。没有竞技反曲的箭台,更不要说现代复合的瞄准器和撒放器,一切全靠自己和弓的对抗与交流。
说起传统射箭,中有“传统”二字,就不得不提一提传统文化中对射箭的看法。
众所周知,古代战场上没有枪械,远程攻击全靠弓箭,在战场上的重要地位也就决定了即便是和平年代,王侯将相也不会松懈对射箭的训练。《礼记·射艺》中说:“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古代男孩子出生之后就会得到一把弓,六支箭,射天地四方,寓意志存高远。
我们经常听到“十八般武艺”的说法,这个词始见于南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该书卷七记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代后期万历年间,“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这两种说法都将“弓”列为“十八般武艺”之首,可见古人对弓箭的重视程度。另外,射箭还名列古代“六艺”教育中,“礼乐射御书数”,千百年来,备受推崇。
除了在征战中十分重要,射箭在民间和朝中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竞技运动。《仪礼》中就有《乡射礼》和《大射仪》两篇专门介绍射箭比赛的流程。
射箭还衍生出许多民间习俗,包括清明节的“射柳”,端午节“射五毒”,还有常见的“投壶”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古代人对射箭的喜爱和崇拜。
古代人如此重视射箭,在射箭中学到的、留存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我在学习射箭的这几年里参考古人留下的记录,也有了些许自己的领悟。
《礼记·射艺》载,“故射者,进退周还(音“旋”)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意思是说,射箭中进退,或是转身都要合乎礼仪,内心志向正直,外在动作标准,然后手持弓箭看向目标,然后才可以举起弓箭射向目标,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在这段话里,我体会最深的属“内志正”三个字,我原以为他是说“内心志向是正面的,不可有邪念”,后来发现,其实他的意思是“心无杂念,只管将动作做好,做到位”,看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要每一箭都做到这个标准十分炼人,外在动作调整尚有别人可以辅助,但思想却只能靠自己收回,这也是练习射箭路上的一大难点,若能将这一点做到八分到位,注意力的控制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礼记·射艺》又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这项运动要求“求正诸己”,先把自己摆正位置,不要心存比较,我在学习射箭一段时间之后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只跟我自己比。所以现在也能坦然面对所有比我强的对手,“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反思自己的动作和思想上的失误,不断修正。这种思想影响了我很多方面,导致我现在做什么事情失败了都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王阳明习射反思,而写下《观德亭记》。古人说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射以观德”,所以这篇文章题为《观德亭记》。“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凡是心存这五种情绪的人,从他的面貌表情就可以看出来,射箭也是“发而不中”的。“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在上述五种情绪的反面,有七德,“心端,心敬,心平,心专,心通,心纯,心宏”,拥有这七种品德的人即便短期内射箭成绩不理想,长期如此,射箭成果还是傲人的。
学习射箭时间还不算长,理解的东西还比较浅显,欢迎大家亲自接触射箭感受传统射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