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交通”普遍被理解为道路运输,但“交通”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经》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因此,“交通”包含了许多层意思,它既包括道路运输,也包括通信通讯,更包括了人际、城乡、时代、文化等等之间的交流融合,天地万物皆可相交互通。在发展中,我们要敢于尝试、合理利用、不断优化“交通”,才能得以不断向上的发展。
敢于尝试“交通”,才能开拓眼界。有人说:打开窗户,有被盗的风险;走出去,有迷路的风险;与人交流,有得不到回应的尴尬。他们便建起了围墙,关上了门。殊不知,最大的风险便是不愿冒风险。曾经的我们犯过闭关锁国的错误,固步自封带来的后果是落后、被欺压。只有敢于“交通”,走出自我的空间,才能不囿于一隅,增加阅历,开拓眼界,面对世界才不会发出“这世界还可以这样”的感叹,才不会永守“这世界就只是这样”的狭隘。“静”能给予很多“如果”的假想,唯有“动”能带来“但是”的希望。
合理利用“交通”,才能赢得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交通”:兰渝铁路、川藏公路、京新高速、港珠澳大桥等道路运输工程,让“天堑”变“通路”,让“歧途”成“坦途”。通信通讯技术,是“交通”:北斗导航、5G基站、高铁动车上WIFI等技术,让“天涯”若“比邻”,让“新友”成“故交”。40多年来,中国合理利用“交通”,发现自身弱势,补足自身短板,才有今日打通偏远断点,畅通经济血脉。而在与他国“交通”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他国共建共享、共谋发展,展现了大国担当与使命,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近程中不断受益,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
不断优化“交通”,学会与时俱进。发展未有穷期,而“交通”也需与时俱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交通”也需要不断优化创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为更好地“交通”城市与乡村,“互联网+乡村振兴”新模式被推出,为更好地“交通”古今文化,“古民居变民宿”、“故宫博物馆”等新业态被开发,实现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我们的“五年计划”便是在不断的优化“交通”形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能流动的国家才有繁荣发展的活力,会“交通”的国家才有诗和远方。“交通”即是基建“骨肉皮”的塑造,更是民族“精气神”铸就。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同分享、共发展,只有不断在路上,即使脚下有泥泞,但才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才能获得前方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