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报名参加了青少年学习动力实践营,一共是五节课程,收获满满,一起分享给大家,今天分享的是第二课——转变人际关系,扫掉青少年在学校的雷区:
亲子关系也是孩子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关系中更加稳定。当然可以从亲子关系入手。
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一般受到这样的影响:
在意别人的情绪和看法,别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让自己情绪压抑或愤怒,难以化解;
对方已经提出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要求,却依然不知道怎么在关系里说不,内心委屈;
在关系里容易愤怒不满,埋怨父母、老师、同学,却很少反思自己;
想提醒一下学习和具体的事情,孩子却突然很生气,让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有没有感同身受呢?别说孩子了,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啊,记得多年前,我倒水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一下烫到了自己。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对母亲的指责:“你为什么在水壶里装这么热的水!”,我母亲很委屈,流着泪给我去买烫伤药。情绪过去后一想自己有什么道理,难道水壶里不放热水放冰镇可乐吗。随后真诚地跟母亲道歉,妈妈也很欣慰。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孩子而受伤,稍微被揉一揉,还感到自己很幸福。
感觉通过这件事情我也看到过往无意识的模式还在影响我的关系。以此为契机,在支持青少年家庭时我也有意识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怎么从关系模式入手,支持青少年在关系中积极稳定,并且收获温暖而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我认为一个人达到下面三种状态,目标就实现了。
一、你的不是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我们改如何面对他人的期待呢?老师讲到一个案例,在去年暑假营地里,刚进行了一轮挑战,课间时一个小组的组长找到我说:“老师,咱们不要再进行竞争的游戏了,我快撑不住了。”说着眼眶就红了。这是一个努力付出,照顾他人感受的姑娘,所以第一天就被选为队长。我知道她的功课是什么,就引导她:“你们获得了第二名,你怎么看这个成绩呢?”她说:“感到特别失败,没有能力带领大家获胜。”我又接着问:“你们小组也这样看第二名吗?”
她迟疑了一下,又坚定的说:“虽然他们没有讲,但我知道一定对队长很失望。”
你看,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体验到没有达到身边重要的人的期待,而承受很大的情感压力,他会渐渐形成一个信念:“不让别人失望,否则结果不堪设想。”在成长过程,这个信念适用范围会不断被放大,从不让父母失望,去到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这也是很多父母苦恼的地方:“他跟你八竿子打不着,你管他开心不开心干嘛?”结果他更压抑了,因为不但让陌生人失望,还让父母失望了。
面对这样支持的方向不是说服,而是在同理对方感受的基础上,保持温暖和好奇地询问,引导他探索自己,实现守得住自己的界线,合理看待他人的感受和期待。请一定要记得:先同理,再好奇,最后去引导。在支持青少年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特别棒的问话,大家可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合适的机会试一试。
1.你看,他跟很多人都是这样说话,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太一样,你为什么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去伤害你啊?
2.你发现没,每个人对你都有不同的期待,如果一个人喜欢活蹦乱跳的你,一个人喜欢文静矜持的你。他俩都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呢?
3.听上去原本你开着自己的车去自己的目标,结果上来一个人要抢你的方向盘。你愿意给他吗?为什么?你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你保护你的方向盘呢?
二、我的不是你的
和上一点正好反过来,我在关系学会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负责。
很多父母跟我说过这样的情况,孩子遇到人际压力总是抱怨他人,把责任都归到别人身上,自己却逃避责任。这样如果我认同了和接纳了,孩子岂不是要走上错误的道路了。
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
一般来讲这样的模式有三个可能原因:
第一个原因:他过往生活在争对错的关系模式里。比如父母的相处模式,父母的矛盾背后有一个核心的声音: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平常说话的声音不足以让你承认,那就放大音量,这就是吵架。在这样的关系里承认错误是羞耻的,也没有承认不足的经验。
第二个原因:激进质的青少年本身就不擅长应对挫折。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有力量、有目标感,追求成就,不擅长经营关系和沟通感受。攻击他人和自我攻击是青少年应对失败和挫折的两个方式。激进质的青少年压力下也倾向于向外攻击。并且在矛盾的亲子关系中喜欢争夺权利,你越想制服他,他反弹的力量越大。所以不升级战争,用同理心呼唤同理心很重要。
第三个原因:虽然身边的人不接受,但会为我的情绪、行为和结果负责。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特别辛苦的家长,他们不同意孩子说的任何一句话,但行为上为了避免孩子无法达到目标,竭尽所能消灭让孩子挫败的因素:跟学科老师商量不检查作业、不参加考试、换班级、调座位、跟同学父母沟通,让他们的孩子改变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给孩子买想要的一切,当然还包括强力要求爱人转变对孩子的态度,以至于孩子在爱人那里受了委屈都要来指责你没有能力保护他。
不是说后面的行为是错的,比如在一个班级被欺凌,调整班级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父母要从整体看我们支持孩子的模式。
宠坏孩子的方式不是凡事都相信他,而是不相信他,并且做他的灭火队长,为他消灭一切困难。
三、我的行为和特质不等于我的全部
很多时候父母或身边的人是心平气和指出孩子的一些现象,孩子却反应比较过激。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赋予了这句话不一样的意义。在很多家长眼里,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当我们说孩子不努力时,他赋予了被看不起的意义。我姑娘个子只有154,体重102斤,上身瘦下身胖,如果他舅舅说她腿粗,她当时就非常愤怒,原因就是我把腿粗等同于缺陷,你看孩子多么在意。
有一句话特别好:真正伤害我们的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套用一下:真正伤害我们的是我们赋予对方的语言、行为什么样的意义。
你会发现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受伤的人身上有很多的“情绪按钮”,稍不留神就点中了。我们成年也是一样啊:你不该搭配这条围巾、你一个月多少工资?有对象没有?孩子这次考的怎么样?
自我成长就是在新的体验中学会信任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渐渐填上身上一触就疼的坑洞的过程。
兔子离开洞穴听到风吹草动感受到的是天敌带来的恐惧;
老虎离开洞穴听到风吹草动感受到的是食物带来的喜悦。
对于青少年人际关系这样的分析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其实改变的方向已经在分析的内容里了,我来总结一下,通过大量的咨询和陪伴,我看到父母支持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我们如何经营自己的生命。
你愿意建立这样的关系吗?我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负责,放手让对方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负责,我愿意看重自己的价值,守护自己的尊严,更加完整地看待自己。
因此我在关系中离开了恐慌、焦虑和愤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生命体验,那么你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更好地成为自己。
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我们是分开的,我们可以彼此支持,彼此关照感受和期待。
也不是意味着没有约束、批评和指导。就像你看到孩子违背了约定,我们会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你的态度和决定;极端情况下,如果孩子伤害他人,我们要用力量握着他的手,并且坚定地告诉他要马上停下来。
我们要做的不是看到孩子总是对的,而是用新的视角解读孩子,用可以实现我们教育目标的方式支持孩子。
就像维吉尼亚·萨提亚写的一首诗一样:
我和你的目标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咎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