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和代表,有“现代心理学之父”之称。
一、自卑感激励人不断追求卓越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外偿。但是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人不断追求卓越。
阿德勒的成长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理论。
阿德勒4岁才会走路,体弱多病,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和高富帅的哥哥比起来,让他自渐形秽,妈妈也更偏爱哥哥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让他找到人生独特的意义,成为一名心理学大家。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性驱力解释和说明一切一切,而个体心理学更多的关注个体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以追求内在价值、拓展社会兴趣本身,作为一种内驱力,与一个人的情绪、认知、生活风格相统一,更能够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正能量”。
二、生命的意义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比如,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遭遇挫折,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平平庸庸,且不善交际,朋友甚少,他觉得与同伴交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于他是件痛苦而困难的事情。用他的认知概念来说,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我必须保护好自己,免受作害,尽量不与别人发生接触。而反之,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眼中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为了实现机遇和机会,应该努力我克服眼下的所有困难。
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许多罪犯、问题少年、自杀者、酗酒等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对待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社会缺乏兴趣和安全感,他们赋予生命的是个人意义。
在他们看来,任何人都无法从其他人身上获益,所以靠人不如靠已。他们从自认为的成功或成就中,体会到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而这份优越感,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懂得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就太容易走上岐途。
所以,“生命意义”真正标志是,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即便是天才,也是被绝大数人认可为“与众不同”,才能被冠此称呼。
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三、自我解放
对自我的解放,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
生活中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这些束表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体理论,就是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在童年期经历的不幸经历,可能被赋予的义有:
1、有的孩子并不将自己的不快乐视为痛苦经历,而是看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努力摆脱困境。
2、有的孩子会想,老天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好运连连,为什么上天这么薄待我,我凭什么还要善意对待他人。
完全相反的解读,会导致完全相反的行为。所以不论童年的经历,还是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决定我们以后的生活,对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用处,起作用的是我们的认知和选择。
我们总是把我们各种行为归根于童年的阴影也好,过去的生活经验也好,这只不过是为我们的行为找的一种理由,找的一种解释。
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借“爱”之名的控制和支配,更是举不胜举。
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里,以爱之名的控制案例更是多之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一切,一个完美型的太太对先生、先生家人好之又好,却拒绝接受先生的回馈,用愧疚来控制先生。《巨婴国》里提到的共生关系,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更是变本家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们总是目标远大,现在的生活不叫“人生”,只能算是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正念的奇迹》就是讲专注当下的神奇力量。我们在陪孩子的时候想着工作,在洗碗的时候想着正在直播的球赛。分别心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大大降低,甚至焦虑抑郁。
阿德勒的哲学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那么我们挣脱束缚,越狱成功以后呢。裹足不前,怪父母怨社会吗?《不抱怨的世界》曾经一度畅销,我们应该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我们自己。
所以挣脱束缚后你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是我们自己。
没有人,能对我们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