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江北 无名小面店
东瀛某地铁口忠犬八公的雕像把个忠犬的形象妥妥滴定格成一个标准模版。
这张痴痴张望的吃货表情的狗让人体会到重庆家常小面那无以伦比的魅力!
想象一下,正在吃面的你,被这样一只小狗用如此深情的目光含情脉脉的盯上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重庆小面的故事,要从重庆人的清晨说起。
清晨出门的上班族、扛着一根扁担的“棒棒工”、出租车司机、南来北往的游人。
刚到小面馆门口,尚未进门,便吆喝一声:“老板儿,二两牛肉面,辣子加重点。”
“三姐,三两炸酱面,多放葱花。”
”幺妹儿,二两碗豆面噻!放点醋。“
随意地坐在街头、小巷、黄葛树下的面馆里,呼啦啦吃上一碗小面,那种嘴里心里的过瘾,是没吃过重庆小面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来的。
一碗小面,融入了重庆人生活的味道,也藏着许多重庆人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记得小龙坎。有一家三姐小面馆,五六张红木桌子,几十条板凳,就是这个面馆的全部家当。
面馆已经开了三十多年,每天从早晨到中午,人流熙熙。面馆里煮熟后的小面,体积膨胀一大半,不仅有嚼头,也更容易和碗里的作料亲密相糅。
三姐说,这她家的独家发明。三十多年时光过去了,几张老桌子换了好几个地方,但依然是当年开店时的老物件,连挑面的帮工也已足足挑了二十多年,一个当年在面馆吃了第一碗面的男孩,而今已带着早晨上学的孩子来面馆里吃面了。
面馆里,有二十多种做法的小面,炸酱面、牛肉面、肥肠面、鸡杂面、麻辣小面、油泼面,是大多重庆人的最爱,那入口的麻辣香,仿如重庆人火辣豪气热情耿直的性格。
重庆小面里的作料,集纳着气象万千的世界。
比如作料中的姜,最好要老姜,先去皮,再切粒,不然味道偏苦。
要用蒜水,不能直接用蒜泥,不然蒜的香味会盖过面的香味。将大蒜切碎捣细,冲入高汤,蒜水就制成了。
辣椒的制作,长一两寸、气味微呛、香而微辣、色泽鲜红的干辣椒是首选,在铁锅里翻炒烘干,冷却后放进对窝(石凹),再用木/石槌捣制,用油熬炼,辣椒的魂魄,在重庆小面里,得到最畅快的释放。
重庆小面的诞生,每家面馆里都藏着一点小秘密,暗含着轻易不外传的诀窍,这其实也是重庆人生活的秘密和诀窍。
比如制面,重庆小面用的是“水面”,又称其为“水叶子面”,上等的面粉,加水,加碱,搅拌,凭手感把握干湿度,根据需要切出宽窄、厚薄不同的面条,宽的大约十毫米,细的大约一两毫米。煮面,水开后下面,煮沸之后换成文火,再舀入一瓢清水,称为“断白”,如省去这道工序,面条的嚼劲会差不少。
在重庆,食客吃面时有对面馆师傅的一声吩咐,比如口感硬一点,说的是少舀些汤,让碗里的调料酽酽裹在面上,图的是一个浓烈干香,多加点青菜,一碗面条上,浮着几片青翠菜叶,浑然天成就接上了地气。
重庆小面的故事太多,据说有一年,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也开了一家小面馆,被食客们发现后,上了网络、报纸,被封为“小面西施”,而今,这“小面西施”据说去海南开了更大的店。还有一个香港余姓导演,来到重庆和一个农妇结婚,在重庆城边的小镇上开起了面馆,这个导演挑山泉煮面十多年。
爱上一碗重庆小面,其实爱上的是一份家常、温暖、香浓的滋味。
因此,特以此文赞一下摄影师先生,让偶在遥远的北方突然就记起来家乡的味道了........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