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离家远,外出工作,已经有三四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我在二十岁以前,几乎没想过我会春节不回家。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是不理解什么是“年”的。我很感动于祖先为我们安排了年,一种集体的,文明的,带着憧憬和希望的欢乐在中华大地上演。过年意味着总结过去一年,然后迎接新的一年。回家过年,家人团圆,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我们缩小了苦难,夸大了欢乐。与所有过去的痛苦,暂时和解,一起过“年”。
城市里面是没有年味的,我记忆中的春节,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买炮了,自从放寒假那天起,几乎每天都在小卖部转悠,比较哪个商店的炮又好又便宜,货比多家,乐此不疲。100响的小鞭买几鞭,二踢脚买10个,必定要买几个花炮,总共也就10元左右。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过年了,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晚上要院子里摆上黄米糕贡享,还有一种糖熬成的叫Xi蛋的东西(吃起来粘嘴,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告状),烧香磕头,而且要放二踢脚或一种叫起火的炮,送灶王爷上天。三十晚上再用同样的仪式请回灶王爷。爷爷还要准备各种颜色的纸来烧,让我用毛笔在黄纸上写上“天地之神位”、“土地之神位”,贡享之后再一同烧掉。
年前爸妈是非常忙碌的,妈妈要负责做我们全家的新衣服。爸爸呢,准备购买年货,买肉买菜,走亲戚拿的礼物。我记得开始是自家要蒸好几瓮子馒头,走亲戚就送馒头,后来生活提高了,买面包或蛋糕,配两瓶水果罐头;再后来点心盒子,奶粉、鲜奶等营养品。因为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也不知道现在时兴送啥了。我们还要搞大扫除,收拾屋子,窗户是用麻纸糊的,要撕掉糊新的,看上去挺白。后来盖了新房,纸糊的窗户换成大玻璃了,就要擦玻璃。扫院子也是个费力的活,由于院子较大,于是和堂姐堂妹,弟弟分好区域范围,各自清扫。年前还有一个活,那就是写对联。年前三四天,村里会把全村毛笔字写的好的人聚集在村委会,然后大喇叭广播,通知村民自带红纸过来写对联。人太多,来了需要排队,但是一起等待唠嗑的时间,也是很有意思的。春联按照需求来写,比如鸡窝,就贴一个:鸡肥蛋大。还有大槐树上,好像要贴:青龙。石磨子上,贴一个:白虎。最近几年也不回家过年,估计现在没几个人自己写对联了,买现成的便宜还好看,但是没那个年味儿了!
大年初一是最隆重的了。三十晚上看春晚,初一早上早早就起来了,穿上新衣服,拿根点着的香,再揣一兜分拆开的小鞭炮就出去了。鞭炮要一个一个的放,用香点着后迅速一仍,炮就在半空中炸了,仍的慢了,就在手中炸了,也是很需要勇气和技巧的。如果有瞎眼炮,要集中在一起,把火药弄出来,点着才算完。后来大了,炮的种类也多了,但也不怎么放了。天亮后,我们要给老人长辈们拜年,一大家人要聚一起,然后按照长辈顺序去拜年。我们张家,最鼎盛的时候,有将近100人。100人同时进一家拜年,也是蛮壮观的,好在我们那边都是四合院,进去就在院子里,要磕头的,后来改成鞠躬。然后抽烟的会领到一支烟,不抽烟的领一把糖果,算是长辈的新年礼物。
初二开始走亲戚,去外婆家。其他的亲戚就不一定去了,去了也不一定吃饭了。再说说吃饭,我们最隆重的一道菜就是火锅了,有砂锅,有铜火锅,但做法和现在的涮锅不同。锅里面放好一些菜,白菜,豆腐,大片肉,油炸过的丸子,土豆等,基本都是熟的,等木炭着起来了,里面菜也热了,才端上桌子。吃完饭,小孩们玩,大人聊聊天,打打牌或麻将,时候差不多了回家。能这样走的,都是实在亲戚,而且去了也可以领到红包。
有故乡的人寻找故乡,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很羡慕每一个可以在老家过年的人。怀念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怀念童年,怀念那个年味。
祝所有人春节快乐。找会老家童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