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布置了初二孩子读背下册古诗文,自己也趁寒假温习一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最后两首都是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一首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首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首借月夜孤鸿托物寓怀,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在遭遇人生失意时的胸襟和气度。
提到苏轼,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豪放派”,好像苏东坡天生就是这样的。陆游深受苏轼的影响,但这两首词却不是我们常看到的那种风格。
苏轼这首词的背景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谪居在定慧院这所寺庙里。上阕的意象有: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夜深人静,残月挂疏桐,只有自己在这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大雁,物我同一。下阕人与鸿同写,被贬黄州,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谁又能理解自己呢?惊鸿亦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愿在潮湿的沙洲上度过漫长的寒夜。这就是苏轼念叨的“高处不胜寒”,他宁愿像孤鸿一样,独宿寒冷沙洲,独守寂寞,也不愿随波逐流。
这里我们读出了一种凄清与寂寞,还没有达到一种乐观冷静的成熟。同年苏轼写下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人生虚幻,壮志难酬。两年后有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运不济,超脱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畏坎坷,笑看风雨。再后一年有诗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可见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清晰的,在贬谪到黄州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他没有逃避,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去面对,去挑战。
陆游的一生充满坎坷,出生时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眈眈。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陆游因与朝廷投降派冲突,两次被罢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
上阕写梅花开在驿外野地,并在凄风苦雨摧残下开放。多么冷落凄凉!下阕写梅花品格:任群芳嫉妒,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清香。这个梅花里有不忘初心的陆游,在悲愤中有着坚贞的自信,真乃“一树梅花一放翁”!
苏轼与陆游都才华横溢,心中都有朝廷和国家,但都有不被朝廷重用的寂寞凄苦。有愁,有恨。都愁君主听信谗言,都恨朝廷腐败无能,奸佞小人当道。
他们借“孤鸿”和梅花言志,不媚俗,不屈服,对朝廷对国家忠贞不渝。都是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都体现了他们坚守自我。
有了这些,开学是不是可以整个群词整合?